第369章 剧圣王实甫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一头扎进关汉卿的王京书会,和当时有些文人讨论杂剧创作问题。”

  “他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厮混于勾栏行院之间。”

  “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沉醉在元杂剧的创作之中。”

  “王实甫的乐此不疲,让他的父母和儿子无可奈何。”

  “他的儿子王纪也是一位朝廷高官,官至中书左丞、中书参知政事,地位显赫。”

  “儿子对自己的父亲弃官不做,流连于勾栏场所也非常的不满,但是却无可奈何。”

  “期间,王实甫创作的杂剧,名目可考的有多部。”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王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实甫回到了中山府,开始了《西厢记》写作。”

  “王实甫回家乡时已是一位享有盛誉的文学家,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更加努力地创作和学习。”

  “他勤奋地钻研各类文学和历史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见识。”

  “1237年终于完成了《西厢记》,《西厢记》在杂剧界一炮而红。”

  “王实甫晚年一直热衷于文学创作,公元1336年积劳成疾去世,享年77岁。”

  “王实甫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擅长各种文体,包括诗、词、曲、文言等。”

  罗贯中:《西厢记》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王实甫因此而名垂青史也是必然的。

  王实甫是元代杂剧作家,当时与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齐名,堪称一代文豪也不为过。

  历史上对王实甫的记载不是很多,但是却可以从王实甫的作品中看到王实甫的思想。

  王实甫最著名的剧作就是《西厢记》,这是一部无论是语言、思想、故事情节等各个方面都具有相当高艺术水准的杂剧。

  在《西厢记》中王实甫成功的塑造了书生张君瑞这样一个人,有人说其实张生就是王实甫的写照,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张生与王实甫同样是文人出身,张生在《西厢记》中以一个文弱书生的形象出现。

  而不是一个强大的武将,这是与王实甫的身份相关的。

  王实甫也是一位文人,相同的身份使得王实甫写作起来更加的能够得心应手。

  其实纵观很多作家的写作过程,其作品中大都是融进了自己的思想,更是融进了自己的喜恶。

  所以作家笔下的人物多多少少都会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所以可以说张生的身上有王实甫的影子。

  从王实甫与张生的个人经历来看,王实甫曾经从县令做起一直做到了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这样一个高官却因为与当时的某个官员不和而辞职回家,可见其对于仕途并不是非常热衷的。

  相比于自己的个人情感,王实甫的取向是宁愿尊重自己的感情,这与张生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在《西厢记》中,张生也是一位对仕途并没有多大热情的年轻人。

  张生在赴京赶考的途中遇到了崔莺莺,于是就在崔莺莺的身边耽搁了下来,可见其对仕途的热衷也是远远逊色于自己的感情。

  可见王实甫与张生的关系密切,张生身上有王实甫的影子,王实甫身上也有张生的品质。

  “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园》、《贩茶船》和《芙蓉亭》等十三种。”

  “这其中的每一部,都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戏曲价值。”

  “《破窑记》写书生吕蒙正虽出身宦门,但因先父为官清廉,家道贫穷。”

  “父母死后,只好流落破窑居住。”

  “当时宰相刘懋有一个千金叫刘月娥,长得花容月貌。”

 &ems个文弱书生的形象出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