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回圣罗贯中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罗贯中的坎坷心路历程,在《三国演义》中有所展现。

  东汉末年,王室衰颓,纲纪不振,小人当道,诸侯争霸不断。

  罗贯中选取这一典型乱世为背景,正是与自己所处时代相呼应。

  罗贯中身处乱世,对元朝的残暴和丑恶极其厌恶,对动乱时代的苦难百姓非常同情,对仁君十分向往。

  因此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不遗余力刻画曹操排除异己、嫉贤妒能的形象,借此抨击和讽刺元朝的残暴统治。

  大力渲染刘备同情百姓,不顾行军速度携十万民众渡江。

  张飞从荆州出兵西川途中明令不得抢夺民财等仁慈爱民形象,深度表达罗贯中对百姓因战乱而困苦不堪的同情。

  徐庶毛遂自荐受到刘备的厚待礼遇,刘备三顾茅庐等情节的描述表达了对仁君明主的极度向往。

  鞭笞督邮,刘备怒而辞职,百姓哀求的描写表达了罗贯中对清明政治的憧憬。

  二是军事家,运筹帷幄于帐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罗贯中著作《三国演义》的特点总结起来就是取乱世背景,以政治题材资料为素材,最善于写战争。

  最善于写战争,《三国演义》体现尤为明显。

  上百场战争都写得各具特色,无一重复。

  赤壁之战,描述更是精彩异常。

  赤壁之战的特点之一是两国开战,三方参与。

  既有大量的军事活动,又有大量的外交活动,将三国时期的主要谋臣战将都引入这些活动之中。

  特点之二是推进和解决矛盾的方法是以斗智伐谋为主,而不是以交锋为主。

  作品中大量描写和记叙的是文战,而不是武战。

  特点之三是时代特征,赤壁大战之前是军阀混战。

  赤壁之战一把火,烧出了半个世纪的三国鼎立格局。

  特点之四是地理特征,曹操与孙权中间横着一条长江。

  于是作战双方,都围绕这一条大江大做文章。

  这条大江的阴晴变化,时刻都影响着作战双方的战略战术。

  特点之五是多重矛盾相互交叉,既有敌我之间的矛盾,如曹操要灭孙权。

  又有盟军内部的矛盾,如周瑜要杀诸葛亮。

  既有明枪,又有暗箭。

  既有结盟,又有背叛。

  既有正义的伸张,又有阴谋的破灭。

  特点之六是矛盾斗争的结果出人意料,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最强者败,最弱者胜。

  兵最多者败得最惨,兵最少者获利最大。

  《三国演义》能将战争描绘的惟妙惟肖,某种程度上也与罗贯中的早年经历有关。

  甚至可以说,罗贯中也爱好军事,且擅长军事。

  早年在张士诚帐下为幕僚时,就曾频频献妙计,帮助张士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由此可以说,罗贯中还有一个军事梦。

  通过对于各场战争栩栩如生的描绘,来表达自己能够做到运筹帷幄于帐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虽然略显浪漫,却也将罗贯中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的十分真切。

  “罗贯中浪迹天涯期间,遇到正在撰写《水浒传》的施耐庵。”

  “罗贯中非常认可写书劝世的主张便拜其为师,自此开始学习写书的生涯。”

 &ems; 于是作战双方,都围绕这一条大江大做文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