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苦恼的舅舅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李世民又道:“玄龄,如此说来太子行事至今还是令人挑不出问题?”

  “陛下,太子殿下如有不懂之处,便会来问臣,近来因钱粮调度朝中虽说议论不断,也有人觉得是太子殿下抱有偏见。”房玄龄作揖道:“若说真有不对,或许是太子殿下太过不近人情。”

  “朝政要事,若在乎人情,朕也不会继续让他坐在中书省。”

  房玄龄道:“陛下所言极是。”

  “钱粮调度?互市?”李世民忽然笑道:“没想到他还真将这朝堂用度,捋得清清楚楚。”

  房玄龄又单独递上一卷,道:“陛下,这是今年科举的安排。”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茶碗,耐心看着,询问道:“朝中还有人反对?”

  “回陛下,一直以来反对的人都不少,可都是五品以下的官吏,中书省以及各部侍郎以下,没人反对。”

  “总会有人提出的,今天不提明日总会提,他们现在不做乱,过一年半载找到了机会便会让朕将一切都变成原来样子。”

  殿内偶尔传来几句话语,房相又脚步匆匆离开了兴庆殿。

  长安城外,得到片刻清闲时光的长孙无忌可以出来走走。

  这关中二月天,天气乍暖还寒,不过草色已长得很好。

  隆冬时节过去之后,关中久违地迎来了温暖,其实东宫太子早就在几天前便感受到夜风不怎么凉了。

  长孙无忌身边陪着三两个仆从,沿着渭水一路走着,便遇到了一个老人家。

  这老人家须发皆白,穿着一身粗布衣裳。

  他身边也有两个仆从。

  再往前走几步,长孙无忌才看清,此人正是王珪,王老先生。

  “还以为现在的朝中有多么忙碌,没想到吏部尚书还能在百忙之中出来走动。”

  听着他老人家的话语,长孙无忌坐在河滩边的石头上,距离他老人家也不远,道:“听说老先生如今在魏王府,教导魏王?”

  王珪又闭上眼,享受着阳光照在身上的温暖,道:“教导魏王不妨碍老朽出来嗮太阳,今年的冬天来得早,去得晚,好不容易有阳光,不好好嗮一嗮,实在可惜。”

  长孙无忌望着水流还算不上湍急的渭水,接着道:“您老本来应该在终南山上养老的。”

  “呵呵呵……”王珪笑着翻了个身,道:“老夫到死都离不开这长安了,与其让老朽老死在终南山,若能教导魏王,令魏王成为一代大家,倒也不错,便也就放下了这桩心事,将来把老朽葬在终南山便好。”

  不知道为什么,长孙无忌感觉自己与王珪有一种英雄相惜的感觉。

  被皇帝试探,还要被太子利用。

  长孙无忌苦笑道:“有朝一日,也要与您老人家一样,寄情山水之间,这朝野天下这么多事,少了某一个又何妨。”

  王珪抚须道:“老朽年迈不中用了,你还年轻,不该说这种话,身居吏部尚书,又是中书令,还是当朝赵国公,怎么现在却有一种迟暮之心,本以为如伱如房玄龄那样的人该大展身手的。”

  言至此处,王珪接着道:“也难怪你舅父说你长孙无忌不成大器。”

  长孙无忌双手放在膝盖上,道:“您老现在不在朝中,您也不知现在朝中是何形势。”

  “是何形势?”

  “唉……”长孙无忌站起身,道:“其中苦楚,只有自己心里清楚,与您老人家说了又有何用。”

  继续沿着河边走着。

  思来想去,一边是对陛下的忠心,当年布衣之交走到今时今日,是多么地不容易。

  另一边是对太子,身为舅舅对他的照拂。

  如果他们父子相争,自己这个当舅舅的又该如何自处。

  如今太子身侧,还有房玄龄这位老师,想来想去更忧心了。

  这李唐天家,三代人了,要是这些当皇帝的一个比一个懂事,那自然是最好的。

  如果东宫储君能够如以前那样,哪怕是在东宫深居简出,那也好。

  可现在,从太子监理朝政开始,如今人都坐在了中书省,也好在太子殿下与军中将领并无来往。

  也就只有一个李绩,李绩是个重诺言的人,他绝不会背叛陛下。

  将来要是太子真有了兵权,一旦他们父子相争,最先死的多半是自己这个舅舅。

  (本章完)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