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太子言出必行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尉迟恭与李绩站在后方不言语,这皇帝与太子……父子间各忙各的。

  陛下要编排中原各地的兵马,还要整顿朝中吏治,更要商议各地官吏任用。

  而太子专心忙于关中建设,以及朝中用度。

  父子从去年冬季到今年开春就是这种状态。

  皇帝不去插手太子的事,太子也不去管父皇的安排。

  其实这种默契也挺好的。

  总比父子俩再一次吵起来要好。

  别的皇子也就算了,一个个都听话懂事。

  太子不一样,太子是真的会顶撞陛下的。

  李承乾看着长出来的幼苗道:“孤还是觉得最适合种的还是应该在伊犁河沿岸。”

  李世民道:“是吗?”

  “嗯,水土与环境是人为造不出来的,关中可以种出,可产量上依旧不如它们的原产地,现在孤有一种杯水车薪的感觉。”

  刘仁轨道:“禀陛下,禀殿下,臣问过司农寺的郭寺卿,他说中原黄河沿线也可以种,如山东甚至是江南,郭寺卿已在潼关见到了长得出来的,只是无人问津。”

  李承乾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刘仁轨的目光看向一旁的皇帝。

  李世民也点头道:“为何不种呢?”

  刘仁轨接着道:“还是因为种子,郭寺卿说过长出来的并不多,一株只有三两朵,如果用一亩地来种这样的,就如太子所言,是杯水车薪,要先让种子适应中原的气候与水土,郭寺卿已让人去中原各地收集散落在各地的籽,看看是否能够杂交出合适的种子。”

  李世民看了看一旁的儿子,等着他接着说话。

  谁知这小子沉默不言走向了另一头。

  李承乾看着村子里的一个木牌子,上面贴着不少纸张,都是京兆府的文章。

  抬头仔细看着,这上面都是村县的治理方略。

  京兆府与崇文馆联合开办讲学,是为了让关中县民参与到关中建设中,让村民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投身其中。

  李承乾问道:“会有人来这里看文章吗?”刘仁轨回道:“几乎没有,村子里识字的人不多。”

  “唉……”

  听太子一声叹息,李世民问道:“怎么?你不满意吗?”

  “父皇啊,关中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今各种消息都是靠口耳相传,不仅仅是物质建设,文化建设依旧是重中之重。”

  刘仁轨回道:“禀陛下,太子殿下,臣已在这里建设了书舍,京兆府安排了两个夫子,上午一个,下午一个,因为各县要轮着用。”

  “这……夫子轮着用?”

  “回父皇。”一直沉默的李恪终于开口了,“早晨的夫子来给孩子们读书识字,一直到晌午离开之后,便去隔壁的泾阳县,而下午的夫子也是渭南县借来的。”

  李承乾道:“京兆府行事捉襟见肘,让父皇见笑了。”

  “难道找不到其他夫子了吗?”

  “京兆府也要省吃俭用,束脩单薄自然没什么人来了。”

  李世民神色不悦道:“还是有这么多人唯利是图。”

  “这也不怪他们,如果一下子请太多的夫子,反倒是一种负担,这样就挺好的,简单一些,不要太过铺张,各县都不富裕。”

  在咸阳县转了一圈,这里建设得很不错,至少比以往要更干净,整洁。

  一些农具都在咸阳县的官衙内整齐摆放着,就连地面也很干净。

  文化水平与卫生条件也是各县评比模范县的关键要素。

  每一项都会由京兆府的官吏打分,而后拿出一个总分来评比模范县,如果分数一样,就只能通过投票来评定模范县。

  去年的渭南县就是这么评比出来的。

  当太子与皇帝来到了咸阳县,并且县民们还看到了县丞刘仁轨与皇帝还有太子交谈,心中不免多了一些敬意。

  一个六品的官,也会让皇帝与太子这么在意,很是少见。

  刘仁轨道:“臣有一事相求,能否让京兆府预支一些银钱,修建房屋。”

  “行!”

  “不行!”

  父子两人同时开口。

  刘仁轨又愣在原地,不知道该听谁的。

  李承乾道:“县里县民自行解决,京兆府不管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