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呼……我就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当初下的功夫,迟早能用上。”赵都安感慨。

  抬起头,发觉屋中的讨论,还在继续。

  “积弊已久,非三两月之功,在下仍坚持原定看法。”

  “我不赞同,依我之见,吏治终归要落在监察二字上。”

  “扩充言官?多命巡行御史下去?可御史终归不可在地方常驻,底下必然糊弄了事,反而劳民伤财。”

  “或可在考核之法上下功夫?”有人提出,“人只能官一时,要时时刻刻,还要靠法。”

  “此言不错,但……如何改?祖制已是完备……”

  七嘴八舌的讨论还在继续,但激烈程度渐趋于缓和。

  说明这些学士,已将自己的看法阐述完毕。

  赵都安发现,女帝和董太师始终没表态,女帝只旁听,似乎不准备开口。

  董太师不时询问几句,大多时候,仍是沉思。

  这会,见暂时达不成共识,也不意外,想了想,道:

  “吏治且放在一旁,关于国库空虚,徭役过重,财政枯竭一题,你等有何谏言?”

  赵都安挑眉,想起方才莫愁说过,大虞朝新政,最主要想解决的,就是财政问题。

  随着董太师开口,空气忽然安静下来。

  众人都没急着说话。

  之前发言较多的,吏部尚书之子王猷也闭上了嘴巴,似乎不想在这个话题上多说什么。

  董太师见状,锐利的视线投向身旁的韩粥,朝他示意。

  而后扭头看向女帝,说道:

  “韩粥此前为财税一事,写了一份十分完备的奏疏,拿给老臣看过,或可一听。”

  徐贞观闻言,微微颔首,视线也投向对方。

  太师亲口推荐……这是在做背书么?

  赵都安也好奇地看过去。

  只见,雅号半山,传言中的“京城第一才子”,谦谦君子模样的韩粥起身。

  朝女帝与太师相继行礼,这才捧出一份厚厚的奏疏,双手呈递上,口中说道:

  “臣观今日虞朝财政弊病,症结所在,非是开支过多,实乃生产甚少,究其根本,乃民贫力薄,为何?一在徭役过重,二在豪族兼并!”

  “臣昔日走访地方,听谚云‘豪民有田无粮,穷民摊派受病……”

  “豪族隐田,户籍混乱,每逢灾年屯粮兼并……由此,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

  房间中,韩粥声调义愤,字字如锥。

  陈词中,赵都安苟在房间的角落,竖起耳朵听,也借此了解财政状况。

  说白了,还是封建王朝逃不过几大弊病。

  朝廷每年有太多事工事要做,水利,道路,边防,采矿……如此,徭役总要落在百姓身上,影响生产。

  再者,大虞的税收也是五花八门,按人头收税。

  这年月,收税往往交的是物,层层转手,统计上也极复杂。

  再加上地方豪族兼并土地,为了少缴税,又隐瞒人口,造成账目上大量隐田……一团糟。

  赵都安偷瞄在场众人,发现学士们神色平静。

  显然,对以上的分析心知肚明,关键在于,新政如何改善。

  这时,韩粥也说到正题,朗声道:

  “臣为此,书策十条。”

  “其一,春秋两税法……每逢青黄不接时,可由官府向百姓借贷,半年去利二分……随; 朝女帝与太师相继行礼,这才捧出一份厚厚的奏疏,双手呈递上,口中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