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傅青主出山祭别忠义祠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而据传当时在江苏吴中一带,霍乱流行严重,诸多医家的治疗效果不好,导致死人甚众。傅青主接讯后,携带药物迅速赶往疫区。他用灶心土(伏龙肝)和陈年的芥菜卤,遏止了霍乱流行的瘟疫,拯救了诸多患者的生命。而据当今医学研究发现,傅青主当年使用的“灶心土”,含有土霉素,具有有杀菌、止泻作用;而“陈年芥菜卤”含有青霉素,能消炎。西人亚历山大?弗莱明直至1928年才发现了青霉素,而傅青主对于“陈年芥菜卤”的应用,比西人早了许多年,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在对于霍乱治疗过程中,傅青创造性地提出了温病从口鼻而入之后,要经过“卫、气、营、血”四个层次逐层深入,因此应在病情处于不同层次时期,釆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并为此写下了《温热论》、《温病条辨》等著作,成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而当今常用的中成药银翘解毒散(颗粒)、桑菊饮、安宫牛黄丸等,都出自傅青主的《温病条辨》,银翘散更是成为后世治温病第一方。

  以上所述,是傅青主医学成就对于后世的影响。而当黄义明为救治杨复盆伤病,不辞艰辛,寻访傅青主时,傅青主正因躲避明清代际乱世,隐居于蜀地钓鱼城研究医学。听黄义明说明来意,并知晓黄义明乃为救明殉身的晋王李定国末徒,及拯川民于水火的乐山邦邦主后,自是敬意有加。但是他向黄义明表示:行前须向钓鱼城忠义祠告祭。

  傅青主行前何以要向钓鱼城忠义祠告祭呢?原来此傅青主在明末士人中,是一位极重民族气节的人。明亡,傅青主写下了“哭国书难著,依亲命苟逃”的悲痛诗句,并拜寿阳五峰山道士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从事秘密反清活动20余年,49岁时被捕下狱,关狱中一年有余,几经严讯,始终不屈,绝食9日,后经不懈斗争得以获释。出狱后的傅青主,始终以晚明学人自居,避居乡间,从事行医和著述活动,不与官府往来,因此名声日隆,成为在野思想文化界的领袖之一。他拒绝参加清廷为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所举办的博学鸿词科考试,拒绝做清朝官吏。73岁时,清廷为了笼络人心,泯除亡明遗老们的反清意识,康熙十七年(1678年)颁诏天下,令三品以上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朕将亲试录用”。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推荐傅山应博学宏词试,傅山称病推辞,阳曲知县戴梦熊奉命促驾,强行将傅山招往北京。傅山被迫进京,到了京城30里外,拒不入城,住在崇文门外园教寺续称病,卧床不起。74岁时,三月殿试博学鸿词,傅山七日不食,称病卧床。清廷宰相冯溥并一干满汉大员隆重礼遇,多次拜望诱劝,傅山靠坐床头淡然处之。又在皇帝恩准免试、授封“内阁中书”之职时仍不叩头谢恩。康熙皇帝对此并不恼怒,反而表示要“优礼处士”,诏令“傅山文学素著,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傅山由京返并后,地方诸官闻讯都去拜望,并以内阁中书称呼。对此,傅山低头闭目不语不应,泰然处之。阳曲知县戴氏奉命在他家门首悬挂“凤阁蒲轮”的额匾,傅山凛然拒绝,毫不客气。他仍自称为民,避居乡间,同官府若水火,表现了自己“尚志高风,介然如石”的品格和气节。其晚年康熙帝过路欲访,傅青主以自裁相拒,得免。

  而黄义民访问傅青主时,他正避居钓鱼城忠义祠边侧。他之所以要避居此处,是因为南宋末年有五位为钓鱼城抗元之战献身的忠义之士的灵堂汇集于此,他于此结茅,正展现了他对前明王朝的忠贞不二之志。

  且说傅青主同意随同黄义明下山,为杨复盆诊病。但下山之前,需到忠义祠祭拜辞行。黄义明一行随着傅青主出茅屋前行,前往忠义祠。而出行末远,路左末便是忠义祠了。

  步入祠中但见整座建筑由正厅、耳房和左右厢房组成。进入石坊形大门,是一个院坝两面的厢房,拾级而上至正厅。迎面高悬“忠义千秋”金字巨匾,匾下祭台上排列着余玠、王坚、张珏、冉琎、冉璞五人的牌位。祭台正面有祝文:“维神才兼武,志秉忠贞。画地成城,据形胜而保蜀土;协力战守,遗鱼饼以退元戎。忠诚贯日星,先后相继;大节凌霄汉,古今照临。兹届仲春修祀典,肃陈笾豆,伏维来歆。尚飨。”厅堂楹柱有联,上联为:“持竿以钓中原,二三人尽瘁鞠躬,直拼得蒙哥一命”;下联为:“把盏而浇故垒,十万众披肝沥胆,竟不图王立二心”。忠义祠内尚有宋孝宗时期碑文4块,宋光宗时期碑文2块,宋宁宗时期碑文5块,乾道年间以后碑文22块,其中记录钓鱼城之战史迹的碑文为12块。

  此外,忠义祠内尚有南宋名丞文天祥《将北上登钓鱼城》诗碑,全诗为:

  四十无闻尚远游,天门从此二乘秋。

  风霜独重黄花笑,今古谁轻白发愁。

  山属大明蠲宋愤,水仍巴字叹川流。

  登途已拟归来赋,青管何能为国谋。

  另有明士人李尚德《钓鱼城王张二忠祠》诗避居乡间,从事行医和著述活动,不与官府往来,因此名声日隆,成为在野思想文化界的领袖之一。他拒绝参加清廷为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所举办的博学鸿词科考试,拒绝做清朝官吏。73岁时,清廷为了笼络人心,泯除亡明遗老们的反清意识,康熙十七年(1678年)颁诏天下,令三品以上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朕将亲试录用”。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推荐傅山应博学宏词试,傅山称病推辞,阳曲知县戴梦熊奉命促驾,强行将傅山招往北京。傅山被迫进京,到了京城30里外,拒不入城,住在崇文门外园教寺续称病,卧床不起。74岁时,三月殿试博学鸿词,傅山七日不食,称病卧床。清廷宰相冯溥并一干满汉大员隆重礼遇,多次拜望诱劝,傅山靠坐床头淡然处之。又在皇帝恩准免试、授封“内阁中书”之职时仍不叩头谢恩。康熙皇帝对此并不恼怒,反而表示要“优礼处士”,诏令“傅山文学素著,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傅山由京返并后,地方诸官闻讯都去拜望,并以内阁中书称呼。对此,傅山低头闭目不语不应,泰然处之。阳曲知县戴氏奉命在他家门首悬挂“凤阁蒲轮”的额匾,傅山凛然拒绝,毫不客气。他仍自称为民,避居乡间,同官府若水火,表现了自己“尚志高风,介然如石”的品格和气节。其晚年康熙帝过路欲访,傅青主以自裁相拒,得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