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成婚第1/3段
人生三大事,生、死、婚,二喜一悲,如果不是重复结婚,那么大婚就是人生中最后一桩大喜之事了。
如此大喜之事,自然隆重。方临与田萱的婚事,其实早就开始了,按照流程进行。
这个时代,整个婚礼过程,一共有六道程序,分别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告期、逢迎。
纳彩。所谓纳彩,实际上就是派一名媒婆去探女方口风,看看女方家有没有意向成就这门婚事。大夏人最重礼节,平时串门,都不会空着手,更别说纳彩,媒婆去探口风,一般会带些礼物。
最早的时候,按照周礼,纳彩时带雁,取的是‘鸿雁传情’之意,大夏朝到了如今,奢靡之风渐盛,觉得一只雁有些寒酸,就开始带首饰、鹿、羊等等。当然纳彩作为第一步,成不成还不知道,再有钱的人家,也不会让媒婆带太多贵重东西。
和欧夫子商量过,将欧家当作田萱娘家,恰逢城中节俭风潮,恢复古礼,托媒婆去带了一只大雁。
因为方临、田萱两人情况特殊,知根知底,这一道程序不过是形式,欧夫人也例行做上一桌好饭,俗称‘谢允’,来而不往非礼也,又象征带上一点东西回去,表示敬意。
第二道流程,叫作问名。问名不是问你姓什么叫什么,而是托媒婆去女方家问对方名字和生辰八字,把女方名字和生辰八字写下来,拿着庚帖,交给男方去卜问,看是否合适。
在把庚帖拿去卜问前,还有讲究,会先在家里放上三天。放在哪里也有讲究,一般要放在灶台被供着的灶王爷的香炉下,看三天内有无坏事发生。如果说不巧发生了些事情,比如家里碗摔了,被子掉地上了,家里人无故摔跤了,说明灶王爷在暗示,这门亲事不合适。
方父、方母是很讲究这个的,三天内极为小心,也因此并无什么事情,平安顺遂,其后拿着庚帖去卜问。这卜问也有讲究,不只看生辰八字,还要讲究生肖不能相冲,不知道那神婆是不是故意说好听话,说的是两人婚事大吉,珠联璧合。
这里须得提一句,在大夏初年,问名这一程序还比较纯粹,只是问一下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如今就稍稍有些变味了,所问事情越来越多,涉及问题也越来越细,比如说女方家世、出身、家产、品德、身体状况等等,统统都要过问一遍。
身体状况、品德也就罢了,问起家世、出身、家产,就有些世俗,一门亲事成败,关系到家产多少,门第高低,说起来不太妥当,但这就是当下的现实。这种情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也有人觉得,婚姻是现实的,门当户对是有必要讲究的。
问名过后,第三道流程,就是纳吉了。顾名思义,所谓纳吉,就是卜卦过后,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女方,说老天答应了,我们姻缘是相配的,天造地设的一对。
到了这里,已经更进一步,代表双方认可了这门婚事。
纳吉过后,便是纳征,这一步相当重要,通俗些说,就是纳聘,俗称纳彩礼。
在大夏太祖时期,比较简单,从上到下提倡节俭,没人敢奢侈,如今彩礼越来越丰厚,也越来越现实。
条件好的家庭倒也罢了,反正负担得起无所谓,就是苦了普通老百姓,竞相攀比之下,大家都红了眼,生怕被别人比下去,于是竭尽家财,珠翠金宝,锦绣罗织……一份彩礼出去,说脱一层皮都是轻的,简直是伤筋动骨,好几年都缓不过来劲儿。同样,女方陪嫁也是以奢华为荣,嫁一個女儿,一生积蓄就没了。
这一道程序是很重要的,方家也极为重视,不过也只是量力而行,不说寒酸,也不奢侈。
蒲知府当日还过来露面了,对此表示赞赏,又规劝观礼人群:“这人啊,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普通人家,就那么点家底,为什么非要和有钱人家攀比?如方家这般就很好嘛!”
此言一出,观礼众人自然纷纷附和——其实,许多人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拉不下脸,或者说,被社会风潮裹挟着身不由己。
“方掌柜颇有古人之风啊!”
“尚古从简,实乃我等楷模!”
“响应城中节俭风潮,方家此举,的确高风亮节!”
……
说实话,也就是方临因为《三国演义》颇有名声,又开书肆等等,大家也都知道方家颇有财力,蒲知府又亲口认证,这般一切从简,才有一大帮人吹捧。
之前,可不是没人想着从简,但你没身份,没什么社会地位,特立独行,收到的就是冷嘲热讽了,人家会说什么你儿女婚事都操办不起,让人颜面扫地。
可以说,城中最近盛行的节俭风潮,以及方临自身的名望,让这次婚事中的纳征成了一个标杆,其后城中人家大婚时在这一步不必再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不知道多少家庭受益,也让这场婚事得到了更多人祝福。
接下来就是请期,选大婚日子了,这时要再次算命,选出良辰吉日,由媒婆将礼书送去女方家里。
&ems,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普通人家,就那么点家底,为什么非要和有钱人家攀比?如方家这般就很好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