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红薯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

  饭后,告辞蒲知府回来,方临拿出《三国演义》第三、第四部的书稿,打算通过官方渠道寄于洪泰帝,可看着旁边另一份手稿,是否一同上传陷入犹豫。

  这份手稿,并非什么稿子,而是关于红薯,在这个时代叫作番薯,它的描述、推荐。

  大夏是有红薯的,方临还询问过欧夫子红薯的来历。

  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乃是顺成二十一年,一个陈姓书生从吕松偷渡带来,据说还颇花费了一番功夫,因为吕宋当时被泰西侵占,那群强盗极为霸道,禁止将吕宋的一切作物带出境,一旦查到,就是重罪。陈姓书生冒着大风险,将红薯藤编在绳子里千辛万苦带出,经过七天七夜航行带到了大夏。

  此份经历,还被那位陈姓书生的后人,记在了《金薯传习录》中。

  不过,对此说法,欧夫子却是嗤之以鼻,认为那不过陈姓书生自编自撰,邀名之举。

  第一,红薯作为随插随种的作物,不是什么珍贵东西,泰西人为何要禁止出境?第二,红薯在吕宋很多,如果要将红薯带回大夏,并非难事,如果连红薯都要禁止买卖,在吕宋还能做什么生意?第三,曾有一位福州吕姓官员,在顺成十二年,就有过红薯的记载。

  ‘且不谈红薯来历,如何传入大夏,只说在红薯在大夏推广流传一事上,的确是一个奇葩。’

  ‘根据记载,大夏顺成年间,红薯就传到了福州,但直到三十年后,弘德年间,红薯才传到淞沪,后来渐渐传至淮安……如今已然是洪泰十四年,江淮之地还有大片地方没有,北方更是一片空白。’

  这简直不可思议!如此高产作物,利国利民,大夏国内又不是没有,要去澳洲寻找,完全是有,却唯独没有流传开来。

  方临一开始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渐渐想明白了:‘这个时代,许多东西的推广,都太过依赖朝廷和地方官员,八股取士的诸多官员空谈孔孟,不识五谷,口中说着民以食为天,但却从没将半点心思放在研究农业技术上。’

  这封手稿,介绍了红薯的高产,纵使限于当今种子,种植条件,保守估计,也是小麦、水稻亩产数倍,至于怕湿怕冻,按照前世记忆,提出窖藏法保存。

  ‘我这份手稿,若是一同寄出,大概率会引起洪泰帝的重视,然后,就是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如那些没有上报红薯、渎职的官员,如北方那些趁着天灾,摩拳擦掌打算侵吞田地的大族,届时红薯推广,那些苦哈哈的百姓坚持住了,他们怎么会高兴?’方临暗暗想着。

  这时,田萱过来,看到方临蹙着眉头站在窗前,轻轻拉过他的手:“临弟,可是有什么烦心事么?”

  “是。”方临犹豫了下,说道:“有一件好事,做了利国利民,但可能带来些麻烦,我在迟疑,是否要去做。”

  “我私心来讲,咱家如今极为不易,利国利民关咱家什么事?不过,还是看临弟你的想法。要是这般好事,能去除麻烦,或者减轻麻烦,就是最好了。”

  田萱顿了一下,又忽然道:“临弟,你有没有发现,你变了许多?当初从小和村逃难路上,对咱家人之外,一点不关心,现在关切考虑的,越来越多了。”

  方临听到这话,恍然回首,自己似乎的确改变许多。

  不只是他,经过种种,方父一改从前,放下面子;方母也对田萱改变态度,不复苛刻。

  也就是田萱,将他视为自己的天,生命、生活,全然以他为中心,倒是似乎变化不大。

  方临想着这些,内心一片柔软,也知道,自己的确是对家人之外,许多朋友,乃至大夏有了些感情,不然方才如何会犹豫?

  ‘罢了。’

  方临心中有了决定,将这份手稿传上去,不过,不是自己,通过递送稿子的渠道,而是交给蒲知府、董祖诰去做。

  这也不是坑蒲知府、董祖诰,他们和方临不同,身在官场,递送这份手稿,利远大于弊。

  ‘虽然这么隔了一层,有心人亦是瞒不过去,但木已成舟、红薯进入陛下视线,谁还会理会我这么一个不在朝堂、名满天下、又有一定背景、入了圣目之人?’

  就这方面来说,危险已经降低到最低,可以去做了。

  ……

  (本章完)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