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不值得 第三道 我来改变第2/2段
“依儿臣十余年来的光景来看,举目可见日,但终不见长安!”
李长安自然不负众望,克服两京,还于旧都。
而太宗自然很高兴的带着朝廷和星云阁还于旧都。再后面李长安又攻克中原与关中全境,于渭水喝退百万柔兰铁骑,后来的张墨庭未必没有学他的嫌疑。
基本收复了三秦,又打残了柔兰国在北地的百年布局,为后来李穆天的十万将士复旧土打下来了雄厚基础!
而此后,秦王李长安,也成了所有人眼中,板上钉钉的下一代天子,甚至是有望到达同六王一样的境界!
但当一个名字能成为禁忌,则一定是因为很离谱的事情所导致的。
在先帝大行以后,人们都统一认为该继位的应该是为萧王朝北伐,朝天阙收拾旧山河的李长安来登临大宝!
但第二日出现在即位典礼地,确是庶出的长子,二皇子牧王李祁淄。
他带着传国玉玺和秦王在先帝驾崩后伤心过度,再加上长年累月在战场上所伤的明伤暗伤,积劳过度去世了。
诸臣无奈,自古以来,从来讲究的便是一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秦王没了,又无子嗣,继位的自然该是二皇子,这是件有道理的事情儿。
可有道理的事儿,也只是在一个方面有道理,事物都是相互的既然这件事看起来非常有道理,那么他就也有没道理的一面,反之亦然。
而没道理的地方就在,在李祁淄登基改元隆庆后,突然传出一个宫墙隐秘!
有宫人曾看到,在李祁淄登基的前一夜,曾被秦王以太子令召入东宫内议事儿,而后又看到牧王也就是如今的隆庆皇帝,在烛光下四处晃动,手中还持着似剑的物件。
也听到了类似争吵的声音,可具体说的是什么,却是没有人知道,唯一听到的一句话,是秦王所说:“好为之!”
第二日,秦王薨,牧王立,改元隆庆!
群臣们在得知后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不过既然事已至此,也没有人会去再管一个死去的秦王,毕竟现在当政的是当年的牧王啊!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帝王身侧,隆庆皇帝又难让人解其心思,所以李长安这个名字,便成为整个长安城里不成文的规矩。
不能提,在剑光烛影后提秦王,提了不就是打当今天子的脸,说你地位不正吗?
自然而然的,便很少有人提起这个名字,在李穆天横空出世,又黯然离场后便又淡去了几分,既然都属于是悲剧英雄,自然是在时间上离得更近的事情不是吗?
“原来这么复杂啊。”在听李洛阳讲完前因后果,李长安闹了闹头表示自己是真的没有搞清楚这里面的弯弯绕,人心太复杂了。
李洛阳撇了撇小嘴,眨巴着眼道:“在长安城,这些你早晚也是要学会的。”
李长安面露苦涩地扶额道:“可我来长安,只是向往话本中快意恩仇的长安,而不是这种钩心斗角的长安城啊。”
是的,饶是李长安再不开窍,他在听完李洛阳讲述关于那位秦王的故事后也明白了很多,让他很不爽的事情。
秦王不能提,是因为秦王死的时候军权被顺利收回来了,诸臣也不会因为一个死人和已经登基的天子闹别扭,不管那位秦王生前是如何军功赫赫,英明神武,他都死了。
不用说如果秦王不死,登基后大萧能出天策王之类的,这都是空谈,现实就是秦王死了,而且旧部失势了,所以不会有人豁出去官身替他说一句话。
一是没意义,二是捞不到好也会被排挤,至于三谁做皇帝对于天下百姓的区别又能有多大呢?
秦王是悲哀的,他几乎一己之力奠定了大萧北进旧土的全局,可死后却几乎被有意地淡化出这座他身先士卒,连破四门才收复的旧都长安!
而为什么北地王却仍旧有无数人会去为其争论,会主动请缨去北地,那只是因为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忠于北地王的三大统领和十万军民都还在!
这便是世态炎凉,以前李长安觉得北地王的结局已然是很凄凉了,他与北地十万马革裹尸,高坐于帝都的人却一言定了其生死!
现在又知道了那位与自己同名的秦王故事,李长安却觉得,这并不对,或者说这和他来长安之前想要中的长安江湖不一样。
为什么这个世道上不公平的事情这么多呢?不应该是会和他自话本上看到过的那样,路有不平事,便会马上有一堆侠客拔剑而起吗?
少年便是少年,烦恼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快便在内心坚定了一个想法,既然世道不公,那他来改变!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