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太子、魏王再赈灾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贞观三年,三月。

  在李恪离开长安后不久,李世民就将房玄龄进封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行使宰辅之权。

  虽然,在此之前,两人就已经在朝中架空了李渊那一代的老臣,行使了宰辅的权利。

  但是,毕竟没有正式的名号。

  如今李世民正式加封他们为左、右仆射,这无疑是对他们能力的高度认可和对他们过往功绩的肯定。

  而身为尚书右丞的魏征,则调任秘书监,负责整理典籍、参与朝政谋划以及为李世民提供明智的谏言。

  与突厥连年的大雪灾不同,这几年的大唐也接二连三的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

  贞观二年的旱灾和蝗灾,便是对大唐的一次严峻考验。

  这两场几乎一起而来的自然灾害,导致关中大地干裂,庄稼枯萎,蝗虫漫天飞舞。

  关中大部分百姓们流离失所,齐聚长安。

  若是按照历史原来轨迹,这两场巨大的自然灾害,会导致大唐陷入更深的困境之中。

  关中百姓的流离失所,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动荡不安,治安问题也会随之凸显。

  大量的灾民涌入长安,给长安带来巨大压力,粮食供应紧张,物价飞涨。

  除了引起很长一段时间的混乱,还会饿死无数百姓。

  但好在当时的长安城中,有着蜀王李恪的存在。

  心生怜悯之心的李恪,不忍这么多大唐百姓遭受苦难。

  使出了浑身解数,赈灾施粥,以工代赈,建造蓝田县。

  在物价上涨的时候,更是不惜花费大量的钱财,跨国购买粮食,以平息物价。

  可以说,李恪的这一系列举动,成功的救下了来到长安的那些灾民,也让整个长安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

  一时间,关中的百姓家中,都供起了李恪的长生牌,他们口口相传着李恪的善举,将他视为救星一般的存在。

  正所谓命运无常,贞观三年,也就是今年,大唐再次爆发了旱灾。

  只不过这一次,长安城中,已经没有了李恪的身影。

  前往封地任职的他,自然无法帮助朝廷协助这次赈灾任务。

  但好消息是,这一年的大唐恢复了不少的国力,朝廷在应对此次旱灾时,也有了更多的底气和资源。

  再加上,有了李恪上一次救灾的经验,朝廷此次应对旱灾更加从容有序。

  因此,房玄龄和杜如晦决定借鉴李恪曾采取的以工代赈之法,组织大量灾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道路修缮等工作。

  这样既为灾民提供了生计,又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了力量。

  但有了李恪这个前面赈灾的榜样。

  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对这次赈灾之事蠢蠢欲动。

  实在是李恪在救灾之后的声望,荣升之快,几乎可以说,比之太子李承乾也要更胜一筹。

  这让李承乾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危机感。

  要知道作为太子,威望和地位,最好都要保持在皇帝之下。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地位稳固,顺利继承大统。

  但李恪的崛起却如同一颗耀眼的新星,在朝堂和百姓中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虽然说,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非常的懂事,不愿留在长安,也没有流露出要跟他争夺东宫之位的意思。

  但是,无论是朝堂之内,还是民间,总会有人时不时拿他与燕王李恪做对比。

  而让太子李承乾心里很有压迫感的就是,在年前,也就是冬日皇室狩猎的时候。

  在他与魏王李泰比试射箭的时候,因为地震的原因,差点误伤到父皇李世民。

  李承乾觉得,他必须在这次赈灾中有所作为,展现出自己的领导才能和担当。

  唯有这样才能重新赢得李世民的信任和百姓的拥护,稳固自己的太子之位。

  所以,在房玄龄与杜如晦提出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对付这次旱灾的时候。

  还不等李世民和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一行朝廷上的大佬,推荐这次赈灾的人手。

 &大的反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