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错误,跳过就行。玉米的历史第3/3段
关于玉蜀黍品种传入中国的问题,《中国玉米品种志》中说:“玉蜀黍16世纪前半期由欧洲传入中国,在明田艺衡《留青日札》和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据日本人星川清亲说,16世纪初葡萄牙人将玉蜀黍传入印度,而后从印度传入中国。但是,新近的发现表明,玉蜀黍传入中国的时间显然早于明朝。兹举例如下:元贾铭《饮食须知·谷类》卷二:“玉蜀黍即番麦,味甘性平。”元李东垣《食物本草·谷部》卷五:“玉蜀黍:一名玉高粱,种出西土。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出三四尺,六七月开花出穗,如秕麦状。苗腋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粽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12]关于玉蜀黍第一次传入中国的真实年代和途径尚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根据对中国农学遗产的初步研究指出,玉蜀黍引入中国的时间至少在公元1511年以前。公元1511年的古书《颍州志》中已有关于玉蜀黍的记载。传入中国的途径可能有两条:一条是由印度经西藏传入四川,另一条是由海路传入东南沿海地区,再传至内地各省。早期引进的玉蜀黍是硬粒型的,马齿型的引入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1927年公主岭农业试验场自美国引入“美稔黄”和“白鹤”;1930年山西太谷铭贤学校自美国引入“金皇后”;1931年引入“意大利白”,后经选择形成“白马牙”品种;1943年由欧洲引入“英粒子”。50年代初期“金皇后”和“白马牙”品种曾在北方推广了一定的面积。这些引进的马齿型品种经在各地条件下长期栽培与选择,分化为适应于当地条件的品种,其与当地硬粒型品种通过渐渗杂交产生新的粒型为中间型的品种。在1760年以前由云南、广西一带的硬粒型地方品种经突变和选择形成糯质型的品种,云南、广西一带是糯质玉蜀黍的起源中心。曹镇北和徐文伟将中国的玉蜀黍品种划分为5个“种族”和4个可能是独立种族的类群。[25]
叶鞘具横脉;叶舌膜质,长约2毫米;叶片扁平宽大,线状披针形,基部圆形呈耳状,无毛或具疵柔毛,中脉粗壮,边缘微粗糙。顶生雄性圆锥花序大型,主轴与总状花序轴及其腋间均被细柔毛;雄性小穗孪生,长达1厘米,小穗柄一长一短,分别长1-2毫米及2-4毫米,被细柔毛;两颖近等长,膜质,约具10脉,被纤毛;外稃及内稃透明膜质,稍短于颖;花药橙黄色;长约5毫米。雌花序被多数宽大的鞘状苞片所包藏;雌小穗孪生,成16-30纵行排列于粗壮之序轴上,两颖等长,宽大,无脉,具纤毛;外稃及内稃透明膜质,雌蕊具极长而细弱的线形花柱。颖果球形或扁球形,成熟后露出颖片和稃片之外,其大小随生长条件不同产生差异,一般长5-10毫米,宽略过于其长,胚长为颖果的1\/2-2\/3。染色体2n=20,40,80。[6]种子的物理性状由粒色、粒形、种皮光泽、粒长、粒宽、百粒重、粒径、籽粒均匀程度和硬实率等指标组成。玉蜀黍籽粒颜色包括种皮、糊粉层(富含蛋白质,也被称为蛋白质层)以及胚乳三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玉蜀黍成熟籽粒胚乳的颜色是黄色或白色,种皮和糊粉层没有颜色,呈透明状。根据玉蜀黍籽粒的颜色不同,玉蜀黍有黄玉蜀黍、白玉蜀黍和混合玉蜀黍三种。根据玉蜀黍籽粒形态、硬度及不同用途,玉蜀黍分为普通玉蜀黍(硬粒型、中间型、马齿型、硬偏马型、马偏硬型)和特种玉蜀黍(高赖氨酸玉蜀黍、高油玉蜀黍、甜玉蜀黍、爆裂玉蜀黍、糯玉蜀黍)两种。种子形状和大小因品种不同有所不同,一般玉蜀黍长8-12毫米,宽7-10毫米,厚3-7毫米,如果玉蜀黍颗粒之间差异太大,会使玉蜀黍在加工过程中难以清洗和破碎。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