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大全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207. 诸法无我指一切事物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208. 涅盘寂静指摆脱烦恼,达到寂静的境界。

  209. 佛教中的“五停心观”是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念佛观、数息观。

  210. 不净观对治贪欲。

  211. 慈悲观对治嗔恨。

  212. 因缘观对治愚痴。

  213. 念佛观对治业障。

  214. 数息观对治散乱。

  215. 佛教中的“三解脱”是性净解脱、圆净解脱、方便净解脱。

  216. 性净解脱是指自性本来清净。

  217. 圆净解脱是圆满清净。

  218. 方便净解脱是通过善巧方便达到清净。

  219. 佛教中的“三障”是烦恼障、业障、报障。

  220. 烦恼障由贪嗔痴等烦恼引起。

  221. 业障由身口意所造的恶业形成。

  222. 报障是由业力导致的苦报。

  223. 佛教中的“三无漏学”是戒学、定学、慧学。

  224. 戒学是规范行为。

  225. 定学是培养专注力。

  226. 慧学是增长智慧。

  227. 佛教中的“三心二意”,三心指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二意指意识和意根。

  228.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29. 意识和意根共同作用产生各种心理活动。

  230. 佛教中的“四无色定”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231. 空无边处定是超越物质世界,观想虚空无边。

  232. 识无边处定是观想心识无边。

  233. 无所有处定是观想一切皆无所有。

  234. 非想非非想处定是一种极微细的定境。

  235. 佛教中的“四圣”是指佛、菩萨、缘觉、声闻。

  236. 佛是彻底觉悟者。

  237. 菩萨是正在修行的觉悟者。

  238. 缘觉是通过观察十二因缘而觉悟。

  239. 声闻是听闻佛法而觉悟。

  240. 佛教中的“四向四果”是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241. 须陀洹向是向须陀洹果修行的阶段。

  242. 须陀洹果是初入圣流。

  243. 斯陀含向是向斯陀含果修行的阶段。

  244. 斯陀含果是一来果,还需再来人间一次。

  245. 阿那含向是向阿那含果修行的阶段。

  246. 阿那含果是不来果,不再来人间。

  247. 阿罗汉向是向阿罗汉果修行的阶段。

  248. 阿罗汉果是断尽一切烦恼,解脱生死。

  249. 佛教中的“四寻思观”是名寻思观、义寻思观、自性寻思观、差别寻思观。

  250. 名寻思观是对名称的思考。

  251. 义寻思观是对意义的思考。

  252. 自性寻思观是对事物本质的思考。

  253. 差别寻思观是对事物差异的思考。

  254. 佛教中的“四念住”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通过对身、受、心、法的观察来破除执着。

  255. 身念住观察身体的动作和感受。

  256. 受念住观察感受的生起和消失。

  257. 心念住观察心念的变化。

  258. 法念住观察诸法的无常和无我。

  259. 佛教中的“四无碍辩”是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

  260. 法无碍辩是对佛法的理解无障碍。

  261. 义无碍辩是对佛法意义的阐释无障碍。

  262. 辞无碍辩是运用语言表达无障碍。

  263. 乐说无碍辩是乐于说法且说法无碍。

  264. 佛教中的“四摄六度”,四摄是前面提到的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265. 布施度破除悭贪。

  266. 持戒度防止恶行。

  267. 忍辱度克服嗔恚。

  268. 精进度消除懈怠。

  269. 禅定度调伏散乱。

  270. 般若度消除愚痴。

  271. 佛教中的“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272. 肉眼是凡人的眼睛。

  273. 天眼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274. 慧眼能洞察事物的真相。

  275. 法眼能了解佛法的精髓。

  276. 佛眼是圆满的智慧之眼。

  277. 佛教中的“五明处”是内明处、医方明处、因明处、声明处、工巧明处。

  278. 内明处指佛法。

  279. 医方明处指医学。

  280. 因明处指逻辑和辩论。

  281. 声明处指语言学。

  282. 工巧明处指工艺技术。

  283. 佛教中的“五浊恶世”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284. 劫浊指时代混乱。

  285. 见浊指见解错误。

  286. 烦恼浊指烦恼众多。

  287. 众生浊指众生身心不净。

  288. 命浊指寿命短暂。

  289. 佛教中的“六种神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290. 天眼通能看到远处和细微的事物。

  291. 天耳通能听到远处的声音。

  292. 他心通能知晓他人的心思。

  293. 宿命通能知晓过去的事情。

  294. 神足通能变化自在,飞行无碍。

  295. 漏尽通断尽烦恼,不再生死轮回。

  296. 佛教中的“七圣财”是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

  297. 信财是对佛法的信仰。

  298. 戒财是遵守戒律。

  299. 惭财是对自己的过错感到羞耻。

  300. 愧财是对他人的批评感到愧疚。

  301. 闻财是听闻佛法。

  302. 施财是布施财物。

  303. 慧财是增长智慧。

  304. 佛教中的“八不中道”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305. 不生不灭否定事物的生起和消灭。

  306. 不常不断否定事物的永恒和中断。

  307. 不一不异否定事物的完全相同和完全不同。

  308. 不来不去否定事物的到来和离去。

  309. 佛教中的“九次第定”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灭受想定。

  310. 灭受想定是最高的禅定境界。

  311. 佛教中的“十法界”是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

  312. 地狱法界众生遭受极大痛苦。

  313. 饿鬼法界众生常处于饥饿状态。

  314. 畜生法界众生愚痴无明。

  315. 阿修罗法界众生好斗嗔怒。

  316. 人法界众生有苦有乐,有机会修行。

  317. 天法界众生享受福报,但仍未脱离轮回。

  318. 声闻法界通过听闻佛法而觉悟。

  319. 缘觉法界通过独自观察因缘而觉悟。

  320. 菩萨法界发菩提心,救度众生。

  321. 佛法界是圆满的觉悟境界。

  322. 佛教中的“十如是”指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323. 如是相是外在的形相。

  324. 如是性是内在的性质。

  325. 如是体是本质。

  326. 如是力是功能作用。

  327. 如是作是行为造作。

  328. 如是因是产生的原因。

  329. 如是缘是助缘条件。

  330. 如是果是结果。

  331. 如是报是报应。

  332. 如是本末究竟等是从始至终的全面平等。

  333. 佛教的“十二处”包括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334. 眼处是眼根。

  335. 耳处是耳根。

  336. 鼻处是鼻根。

  337. 舌处是舌根。

  338. 身处是身根。

  339. 意处是意根。

  340. 色处是眼所见的对象。

  341. 声处是耳所听的对象。

  342. 香处是鼻所嗅的对象。

  343. 味处是舌所尝的对象。

  344. 触处是身所接触的对象。

  345. 法处是意所对的对象。

  346. 佛教的“十八界”由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和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组成。

  347. 眼界是眼根的作用范围。

  348. 耳界是耳根的作用范围。

  349. 鼻界是鼻根的作用范围。

  350. 舌界是舌根的作用范围。

  351. 身界是身根的作用范围。

  352. 意界是意根的作用范围。

  353. 色尘是物质的形象。

  354. 声尘是声音。

  355. 香尘是气味。

  356. 味尘是味道。

  357. 触尘是触觉的对象。

  358. 法尘是意识所缘的对象。

  359. 眼识是对色尘的认识。

  360. 耳识是对声尘的认识。

  361. 鼻识是对香尘的认识。

  362. 舌识是对味尘的认识。

  363. 身识是对触尘的认识。

  364. 意识是对法尘的认识。

  365. 佛教中的“二十诸天”是一大梵天、二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

  366. 大梵天是初禅天之王。

  367. 帝释天是忉利天之主。

  368. 多闻天王主掌财富。

  369. 持国天王负责守护国土。

  370. 增长天王能令众生增长善根。

  371. 广目天王能以净天眼观察世界。

  372. 金刚密迹守护佛法。

  373. 大自在天是自在无碍的天主。

  374. 散脂大将有威力。

  375. 大辩才天以聪明辩才着称。

  376. 大功德天能赐予福德。

  377. 韦驮天神是护法神。

  378. 坚牢地神守护大地。

  379. 菩提树神守护菩提树。

  380. 鬼子母爱护幼子。

  381. 摩利支天能隐身。

  382. 日宫天子掌管太阳。

  383. 月宫天子掌管月亮。

  384. 娑竭龙王主掌水界。

  385. 阎摩罗王主管地狱。

  386. 佛教中的“三十二相”是指佛陀所具有的三十二种显着的体征和容貌特征,如足下安平立相、手足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等。

  387. 足下安平立相表示安稳。

  388. 手足千辐轮相象征圆满。

  389. 手指纤长相代表优雅。

  390. 足跟广平相显示稳固。

  391. 指间缦网相寓意慈悲。

  392. 手足柔软相表明温和。

  393. 足趺高满相显示尊贵。

  394. 腨如鹿王相象征矫健。

  395. 手过膝相表示福泽深厚。

  396. 马阴藏相代表清净。

  397. 身纵广相体现庄严。

  398. 毛孔生青色相寓意慈悲。

  399. 身毛上靡相表示殊胜。

  400. 身金色相彰显光明。

  401. 常光一丈相照亮四周。

  402. 皮肤细滑相代表清净。

  403. 七处平满相象征圆满。

  404. 两腋满相寓意富足。

  405. 身如狮子相显示威严。

  406. 身端直相表明正直。

  407. 肩圆满相象征力量。

  408. 四十齿相表示清净。

  409. 齿白齐密相寓意庄严。

  410. 颔牙相好相显示吉祥。

  411. 佛教中的“八十种好”是佛的细微相好,如眉如初月、耳轮垂埵等。

  412. 眉如初月,形状优美。

  413. 耳轮垂埵,耳朵下垂。

  414. 鼻高不现孔,鼻梁高挺且鼻孔不外露。

  415. 咽中津液得上味,口中津液味道美妙。

sp; 350. 舌界是舌根的作用范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