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大全第2/4段
207. 诸法无我指一切事物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208. 涅盘寂静指摆脱烦恼,达到寂静的境界。
209. 佛教中的“五停心观”是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念佛观、数息观。
210. 不净观对治贪欲。
211. 慈悲观对治嗔恨。
212. 因缘观对治愚痴。
213. 念佛观对治业障。
214. 数息观对治散乱。
215. 佛教中的“三解脱”是性净解脱、圆净解脱、方便净解脱。
216. 性净解脱是指自性本来清净。
217. 圆净解脱是圆满清净。
218. 方便净解脱是通过善巧方便达到清净。
219. 佛教中的“三障”是烦恼障、业障、报障。
220. 烦恼障由贪嗔痴等烦恼引起。
221. 业障由身口意所造的恶业形成。
222. 报障是由业力导致的苦报。
223. 佛教中的“三无漏学”是戒学、定学、慧学。
224. 戒学是规范行为。
225. 定学是培养专注力。
226. 慧学是增长智慧。
227. 佛教中的“三心二意”,三心指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二意指意识和意根。
228.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29. 意识和意根共同作用产生各种心理活动。
230. 佛教中的“四无色定”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231. 空无边处定是超越物质世界,观想虚空无边。
232. 识无边处定是观想心识无边。
233. 无所有处定是观想一切皆无所有。
234. 非想非非想处定是一种极微细的定境。
235. 佛教中的“四圣”是指佛、菩萨、缘觉、声闻。
236. 佛是彻底觉悟者。
237. 菩萨是正在修行的觉悟者。
238. 缘觉是通过观察十二因缘而觉悟。
239. 声闻是听闻佛法而觉悟。
240. 佛教中的“四向四果”是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241. 须陀洹向是向须陀洹果修行的阶段。
242. 须陀洹果是初入圣流。
243. 斯陀含向是向斯陀含果修行的阶段。
244. 斯陀含果是一来果,还需再来人间一次。
245. 阿那含向是向阿那含果修行的阶段。
246. 阿那含果是不来果,不再来人间。
247. 阿罗汉向是向阿罗汉果修行的阶段。
248. 阿罗汉果是断尽一切烦恼,解脱生死。
249. 佛教中的“四寻思观”是名寻思观、义寻思观、自性寻思观、差别寻思观。
250. 名寻思观是对名称的思考。
251. 义寻思观是对意义的思考。
252. 自性寻思观是对事物本质的思考。
253. 差别寻思观是对事物差异的思考。
254. 佛教中的“四念住”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通过对身、受、心、法的观察来破除执着。
255. 身念住观察身体的动作和感受。
256. 受念住观察感受的生起和消失。
257. 心念住观察心念的变化。
258. 法念住观察诸法的无常和无我。
259. 佛教中的“四无碍辩”是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
260. 法无碍辩是对佛法的理解无障碍。
261. 义无碍辩是对佛法意义的阐释无障碍。
262. 辞无碍辩是运用语言表达无障碍。
263. 乐说无碍辩是乐于说法且说法无碍。
264. 佛教中的“四摄六度”,四摄是前面提到的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265. 布施度破除悭贪。
266. 持戒度防止恶行。
267. 忍辱度克服嗔恚。
268. 精进度消除懈怠。
269. 禅定度调伏散乱。
270. 般若度消除愚痴。
271. 佛教中的“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272. 肉眼是凡人的眼睛。
273. 天眼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274. 慧眼能洞察事物的真相。
275. 法眼能了解佛法的精髓。
276. 佛眼是圆满的智慧之眼。
277. 佛教中的“五明处”是内明处、医方明处、因明处、声明处、工巧明处。
278. 内明处指佛法。
279. 医方明处指医学。
280. 因明处指逻辑和辩论。
281. 声明处指语言学。
282. 工巧明处指工艺技术。
283. 佛教中的“五浊恶世”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284. 劫浊指时代混乱。
285. 见浊指见解错误。
286. 烦恼浊指烦恼众多。
287. 众生浊指众生身心不净。
288. 命浊指寿命短暂。
289. 佛教中的“六种神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290. 天眼通能看到远处和细微的事物。
291. 天耳通能听到远处的声音。
292. 他心通能知晓他人的心思。
293. 宿命通能知晓过去的事情。
294. 神足通能变化自在,飞行无碍。
295. 漏尽通断尽烦恼,不再生死轮回。
296. 佛教中的“七圣财”是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
297. 信财是对佛法的信仰。
298. 戒财是遵守戒律。
299. 惭财是对自己的过错感到羞耻。
300. 愧财是对他人的批评感到愧疚。
301. 闻财是听闻佛法。
302. 施财是布施财物。
303. 慧财是增长智慧。
304. 佛教中的“八不中道”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305. 不生不灭否定事物的生起和消灭。
306. 不常不断否定事物的永恒和中断。
307. 不一不异否定事物的完全相同和完全不同。
308. 不来不去否定事物的到来和离去。
309. 佛教中的“九次第定”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灭受想定。
310. 灭受想定是最高的禅定境界。
311. 佛教中的“十法界”是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
312. 地狱法界众生遭受极大痛苦。
313. 饿鬼法界众生常处于饥饿状态。
314. 畜生法界众生愚痴无明。
315. 阿修罗法界众生好斗嗔怒。
316. 人法界众生有苦有乐,有机会修行。
317. 天法界众生享受福报,但仍未脱离轮回。
318. 声闻法界通过听闻佛法而觉悟。
319. 缘觉法界通过独自观察因缘而觉悟。
320. 菩萨法界发菩提心,救度众生。
321. 佛法界是圆满的觉悟境界。
322. 佛教中的“十如是”指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323. 如是相是外在的形相。
324. 如是性是内在的性质。
325. 如是体是本质。
326. 如是力是功能作用。
327. 如是作是行为造作。
328. 如是因是产生的原因。
329. 如是缘是助缘条件。
330. 如是果是结果。
331. 如是报是报应。
332. 如是本末究竟等是从始至终的全面平等。
333. 佛教的“十二处”包括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334. 眼处是眼根。
335. 耳处是耳根。
336. 鼻处是鼻根。
337. 舌处是舌根。
338. 身处是身根。
339. 意处是意根。
340. 色处是眼所见的对象。
341. 声处是耳所听的对象。
342. 香处是鼻所嗅的对象。
343. 味处是舌所尝的对象。
344. 触处是身所接触的对象。
345. 法处是意所对的对象。
346. 佛教的“十八界”由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和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组成。
347. 眼界是眼根的作用范围。
348. 耳界是耳根的作用范围。
349. 鼻界是鼻根的作用范围。
350. 舌界是舌根的作用范围。
351. 身界是身根的作用范围。
352. 意界是意根的作用范围。
353. 色尘是物质的形象。
354. 声尘是声音。
355. 香尘是气味。
356. 味尘是味道。
357. 触尘是触觉的对象。
358. 法尘是意识所缘的对象。
359. 眼识是对色尘的认识。
360. 耳识是对声尘的认识。
361. 鼻识是对香尘的认识。
362. 舌识是对味尘的认识。
363. 身识是对触尘的认识。
364. 意识是对法尘的认识。
365. 佛教中的“二十诸天”是一大梵天、二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
366. 大梵天是初禅天之王。
367. 帝释天是忉利天之主。
368. 多闻天王主掌财富。
369. 持国天王负责守护国土。
370. 增长天王能令众生增长善根。
371. 广目天王能以净天眼观察世界。
372. 金刚密迹守护佛法。
373. 大自在天是自在无碍的天主。
374. 散脂大将有威力。
375. 大辩才天以聪明辩才着称。
376. 大功德天能赐予福德。
377. 韦驮天神是护法神。
378. 坚牢地神守护大地。
379. 菩提树神守护菩提树。
380. 鬼子母爱护幼子。
381. 摩利支天能隐身。
382. 日宫天子掌管太阳。
383. 月宫天子掌管月亮。
384. 娑竭龙王主掌水界。
385. 阎摩罗王主管地狱。
386. 佛教中的“三十二相”是指佛陀所具有的三十二种显着的体征和容貌特征,如足下安平立相、手足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等。
387. 足下安平立相表示安稳。
388. 手足千辐轮相象征圆满。
389. 手指纤长相代表优雅。
390. 足跟广平相显示稳固。
391. 指间缦网相寓意慈悲。
392. 手足柔软相表明温和。
393. 足趺高满相显示尊贵。
394. 腨如鹿王相象征矫健。
395. 手过膝相表示福泽深厚。
396. 马阴藏相代表清净。
397. 身纵广相体现庄严。
398. 毛孔生青色相寓意慈悲。
399. 身毛上靡相表示殊胜。
400. 身金色相彰显光明。
401. 常光一丈相照亮四周。
402. 皮肤细滑相代表清净。
403. 七处平满相象征圆满。
404. 两腋满相寓意富足。
405. 身如狮子相显示威严。
406. 身端直相表明正直。
407. 肩圆满相象征力量。
408. 四十齿相表示清净。
409. 齿白齐密相寓意庄严。
410. 颔牙相好相显示吉祥。
411. 佛教中的“八十种好”是佛的细微相好,如眉如初月、耳轮垂埵等。
412. 眉如初月,形状优美。
413. 耳轮垂埵,耳朵下垂。
414. 鼻高不现孔,鼻梁高挺且鼻孔不外露。
415. 咽中津液得上味,口中津液味道美妙。
sp; 350. 舌界是舌根的作用范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