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大巴扎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霍尔果斯口岸在公元1881年正式通关,是我国最早向西开放的口岸。

  也是新疆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

  它与哈萨克斯坦隔河相望。

  距哈萨克斯坦雅尔肯特市35公里。

  距离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378公里。

  在历史的更迭中,作为“西北国际大通道”的起点担负着重要的外贸运输职责。

  抗战时期,曾被誉为“红色口岸”、“生命通道”。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霍尔果斯口岸正式恢复开放。

  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霍尔果斯口岸边民互市市场。

  同年8月15日,中哈两国政府同意霍尔果斯口岸向第三国开放,这使口岸具有国际联运地位。

  霍尔果斯口岸市场正式开业。

  开业两年来,已是全国最大的内陆边民贸易市场。

  霍尔果斯被誉为“西北口岸第一市”。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霍尔果斯口岸成为很多人的淘金之地。

  国门前狭窄的马路上几乎每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不少具有经商头脑的内地商人来霍尔果斯口岸做边贸生意。

  随着边贸生意的繁荣发展,霍尔果斯口岸也对国门进行第二次改造扩建。

  建于60年代的那排用红砖砌成的那排平房早已拆除。

  骆波站在一栋高约三米多、很气派的砖木结构检查厅前,打量着着装饰一新的国门。

  高大的墙体刷着粉色的涂料。

  一块白色底色长方形木板上,用黑色笔用哈文、汉文两种字体写着“伊犁地区霍尔果斯口岸”。

  骆波踏上霍尔果斯口岸这块土地的这天。

  他就发现,这里并未他想象中的那样神秘。

  在骆波眼里,霍尔果斯口岸顶多算得上是一个古老的小镇。

  破旧的街道停着一些大货车装货卸货。

  霍尔果斯口岸跟菜市场、巴扎一样喧闹无比,充满了人气。

  人挨人,人挤人,就是个巨大的自由市场。

  在这里,所有的人都行色匆匆,疾步如飞。

  素以散漫悠闲而着称的西域人的生活在这里竟然步调猛然加快。

  骆波从脚步匆匆的人们奔去的目的地知道,在这里时间真的就是金钱。

  拥挤的街道上,拉货的壮汉一边跑一边喊:“让一让,让下。”

  拉拉车上堆积的货物高如小山,沉重地让旁观者担心,生怕拉拉车受不住或是担忧货物会随时掉下来砸到行人。

  可是,骆波发现对于这些娴熟的汉子来说,他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当一辆辆装载着境外客商的班车抵达口岸。

  早已等候多时的少数民族汉子们又是打着响亮的唿哨,又是挥舞着手中的毛巾,有人甚至把帽子朝天上扔,试图引起境外客商的注意。

  这些都是在口岸做生意的中间商或翻译。

  这些少数民族汉子既懂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又通汉语,会多种语言优势的中间商和翻译这两年在口岸赚的盆满钵满。

  这些看似穿着普通的少数民族汉子,可不能让人小觑。

  他们不少人都身价几百万,上千万的也多得很。

  霍尔果斯口岸的民间贸易市场之兴旺,在这两年享誉全国。

  境外客商大都是身材高大体胖的俄罗斯、哈萨克汉子,他们在口岸这个自由市场各个摊位间穿行,挑选着自己中意的商品。

  哈萨克斯坦对中国的商品有着极度饥渴的需求,他们每次的要货量非常大。

  骆波发现,每一个客商的身边都围着好几个中间商或翻译。

  这些人殷勤地为境外客商介绍着商品,然后转头利用语言上的优势再跟汉族摊主讨价还价,从中牟利。

  骆波来到口岸后并未急着找王仪,他先走走看看,初步了解下口岸的商贸情两年在口岸赚的盆满钵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