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扫荡群雄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其次就是永历小朝廷的残余力量,瞿式耜和何腾蛟兵败之后,作为南明小朝廷的忠臣,他们不可能就这么放弃,明代就是一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有种的朝代。君不见当年于谦的京师保卫战,哪怕是皇帝已经被对方俘虏,宁可换一个皇帝也决不投降。

  站在瞿式耜和何腾蛟的角度,他们这些臣子还在,军队也还有一些,是断然不可能放下武器投靠满清的,所以二人知道广西待不下去了,干脆北上跟贵州的王应熊汇合,几人加在一起,也有近五万兵马,战斗力什么的先不说,但有了贵州这个根据地,清剿的难度也不小。

  最后一个就是秦良玉,虽然她的兵马最少,全部加起来算上周边的土司,也就万把人,但是秦良玉的号召力强大,并且作为女将,带着几分传奇色彩。老太君出山,周围很多土司都愿意助他们一臂之力,如此算来,除去兴华军这个重点之外,外围的羽翼还有十几万人马,多尔衮必须要剿灭群雄,才能和兴华军最终决战。

  多尔衮的这个决定无形中帮助高衡拖延了时间,在情报军的大力建设下,兴华军已经形成了针对情报战线的铜墙铁壁,銮仪卫看起来是有点实力,但是在陆涛引领的情报军面前,还是小巫见大巫了,别的不敢说,至少在兴华军控制区范围内,已经形成了黑洞,銮仪卫只要进去,就别想出来,更不要说传递情报了。

  后世有一款电脑游戏叫做红警,里面苏俄有一款超级武器叫做铁幕,专门用来克制盟军的地图全开雷达,只要造一个铁幕发生器,就能把整个基地全部遮蔽住,在地图上就看不见这个基地的建设情况。高衡将陆涛的情报军也称为铁幕,意思就是兴华军对于多尔衮完全是一片未知区域,多尔衮不知道兴华军在安南已经发展成了什么样子。

  这也就导致多尔衮的战略判断只能走向谨慎,先打外围,再打核心,用这种传统模式跟兴华军交战。但如果兴华军的具体情况被多尔衮知晓,高衡可能会非常被动,因为八月的时候,如果多尔衮提兵六十万强行攻击正在训练中的兴华军的话,恐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现实没有如果,多尔衮从外围往里打,给高衡争取了时间。

  从八月开始,多尔衮已经完成了对孙可望军队的消化,并且将这些军队全部打散,分入了汉兵和满蒙八旗之中,当然,这些兵不可能抬旗成为旗人,而是按照两种方案进行分配,所有的老营兵直接编入汉军八旗,作为汉军八旗的补充力量。正兵编入绿营兵之中,成为绿营兵的主力。至于饥兵,就像是包衣阿哈一般,全部分散进入各兵团,一方面作为炮灰使用,另一方面也是运输物资或者干苦力活的主力,说白了,多尔衮就是把他们当奴隶。

  但即便是这样,饥兵们也毫无怨言,乱世之中,最重要的是要活下去,也就是先填饱肚子。仓禀足而知廉耻,正如后世运输大队长说的那句名言一般,倭人太恶毒了,竟然给灾民发粮食。多尔衮用的就是这一招,只要给这些饥兵每天几个黑面馒头,他们就能把多尔衮当再生父母了,所以他们心甘情愿给清军当奴隶,有了这些奴隶,清军的战兵被解放出来,充实到前线,大大增强了一线部队的战斗力。

  九月,清军大举进攻贵州,明军兵败,除了瞿式耜带领少量兵马突围之外,何腾蛟与王应熊战死于贵阳,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十月,清军猛攻湖广,虽然李定国和夔东十三家、摇黄十三家等地方武装势力联合,进行了坚决的抵抗,但是无奈,兵力不足的同时,粮食也不足。

  毕竟这块地区之所以易守难攻就是因为地形复杂,但地形复杂也就意味着这里不是产粮区,但凡有点文化都知道,产粮区肯定是大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地肥沃,这是粮食大规模生产的必要条件。那种沟壑林立,人烟罕至的山区是不可能成为产粮区的。

  多尔衮一方面出兵清剿秦良玉,一方面让岳乐带领北洋新军和十万满蒙汉大军围困夔东地区,围而不打,让抵抗势力自己消耗粮食。这一招非常歹毒,三五天能撑住,十天半个月也能撑住,但是一个月两个月呢?从十月份开始,天气渐渐冷下来,抵抗军缺衣少食,李定国就是再牛逼,也是战术指挥上牛逼,不可能空手把粮食和棉衣变出来。

  而最受制约的就是,抵抗军之所以能在这里坚持,一方面是除了他们爱国爱民的信念之能把整个基地全部遮蔽住,在地图上就看不见这个基地的建设情况。高衡将陆涛的情报军也称为铁幕,意思就是兴华军对于多尔衮完全是一片未知区域,多尔衮不知道兴华军在安南已经发展成了什么样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