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大凌河城堡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这奏疏确实不是臣写的,是原任兵部尚书霍维华所写。”

  “他在看了热兰遮堡之后,说是这种堡垒,特别适合千百名士兵防御。”

  “所以请求去大凌河筑堡,在辽东建立功勋。”

  “他怕陛下不答应,所以就让臣说是自己写的,以海军陆战队名义去筑堡。”

  作为前任兵部尚书,霍维华对辽东的局势,还是非常了解的。

  甚至他对袁崇焕十分佩服,仔细研究过宁远、宁锦之战。知道面对建虏,最适合的战法就是坚守城池防御。

  所以在逼降热兰遮堡的荷兰人,又知道皇帝特意派人考察热兰遮城后。霍维华同样来了兴趣,去热兰遮城看了一下,询问那些投降的荷兰士兵应该如何防御。

  这一问顿时觉得了不得,他发现按照荷兰人的防御办法,自己若真正进攻热兰遮堡的话,麾下的两千士兵不一定能取得胜利。

  这个荷兰人修筑的小城堡,非常适合数百上千人驻扎,作为堡垒防御。

  所以他心中顿时起了心思,打算从东宁府挑选一千精兵,前往辽东筑堡——

  如果成功,他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海外罪臣,而是能和建虏打仗的将帅。

  相比以前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这才有了这封奏疏,提议用海军舰船运输,海军陆战队登陆,在大凌河南岸修筑堡垒防御。

  将这些前因后果了解明白,朱由检愈发认识到:霍维华是个人材。

  此人不但是魏忠贤曾经的谋主、在朝堂争斗上经验丰富,而且在军政事务上,同样非常有才干。

  东宁移民能迅速安定,此人和徐大化功劳最大。

  修筑大凌河堡,更是非常有远见。

  鉴于他提出的策略,和孙承宗的修筑大凌河城不谋而合,朱由检召集袁可立、杨嗣昌等枢密大臣,商讨这两个方案。

  面对孙承宗和霍维华提出的两个相近的方案,袁可立从感情上,更倾向关系亲近的孙承宗。

  但是孙承宗的修建大凌河城方案,风险却有点大。

  孙承宗要修建的城池,需要一万三千多人防守。城中为这些士兵服务的,大约还需要两万人。

  这么多人一旦被建虏围困,后方就不得不救援——

  辽东十三万兵马,不可能轻易损失十分之一。

  霍维华的大凌河堡方案则不然,只需要一千人守御。

  即使这一千人在建虏围困下全部损失了,也根本算不上什么事。

  甚至霍维华若是守不住,还能放弃城堡逃出去——

  皇帝去年就废除了“主将不固守”,允许关外的城寨,根据情况决定是防御还是放弃。

  霍维华提议修筑的大凌河堡,就在大凌河边上。如果他面对建虏的围困真的守不住,以朝廷的水师,能在他放弃城堡时接应他逃出去。

  可以说,他的大凌河堡方案,是进可攻退可守,远比孙承宗的重修大凌河城方案完善。

  所以袁可立的心中,一时陷入为难。不知是支持老朋友,还是让皇帝起复霍维华这个阉党余孽。

  杨嗣昌就没有这么多顾虑,他一心想的是实现自己的四正六隅方案,出言道:

  “陛下,若是按孙督师的重修大凌河城方案,大凌河城三万军民在被建虏围困时,朝廷必须像在锦州被困时那样,派遣兵马救援。”

  “这样很容易像宁远、宁锦之战一样,演变成辽东和建虏的大战。”

  “臣的四正六隅方略,为辽东兵马安排的任务是防御。对于这样的大战,应该竭力避免。”

  从自己谋划的四正六隅方案出发,认为应该否决孙承宗的修建大凌河城方案。

  有反对就有支持,和孙承宗同属东林党的李邦华,便说道:

  “孙督师的修建大凌河城方案虽是进攻,其实目的却主要是防御,堵住建虏从大凌河谷绕道草原的路线。”

  “陛下设立长城督师,便是担心建虏绕道草原,侵扰蓟辽、宣大一带的长城防线。”

  “若是重修大凌河城成功,便不用担心这些了。”

  “臣以为大凌河城该修,修成锦州那样的城池。”

  皇帝对长城防御的担心,这是枢密大臣们全都知道的分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