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分析研判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吴法医对王宇说:“这把榔头我让木工房的师傅帮着弄了一下,木把和锤头就镶嵌的很紧,不容易脱落了,这是他们的拿手技艺,其实也没有什么深奥之处,全凭经验和感觉。”

  吴法医玩弄着手里的榔头说道:“我分析使用榔头的犯罪嫌疑人,是个熟练木工,或者是经常使用这类工具的人,比如工地上的工人或是从事手工业制造的人。”

  吴法医的这番实验,为重案队指明了一个调查的方向,这在之后的案件侦破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月五日,医院传来消息,昏迷了三十多个小时的张英,在医生的全力抢救下苏醒了,而刘爱竹由于伤势过重,没有能够救治过来,不幸去世了。

  得知张英醒了过来并且能够开口讲话了,王宇和唐晓棠赶到了市医院的重症加护病房,向张英询问了案发时的过程。

  张英回忆说,她也没有看清对方是用什么东西打的她,凶手是个二十五六岁的男青年,身高一米七十左右,中等身材,留着平头,长相没什么特点,方圆脸,眉毛挺重的。

  这个人在三月二日下午四点左右,来过一次家里。进来之后和她交谈了一会儿,问了有关换毛线的事情。

  她家的房门为了顾客进出方便,平时在天黑前不上锁,后来又来了几个取新毛线送旧毛线的顾客,她忙着收钱和拿放毛线,这个男的就走了。

  三月三日中午十一点多,张英在厨房里准备做中午饭,母亲刘爱竹在卧室看电视,这时候昨天下午来过的那个男子又来了。

  他站在厨房门口和张英商量换毛线的事,张英边和他说话边干着活儿,突然就感觉脑袋“嗡”的一下,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这个男青年穿的很普通,上身穿了一件半新不旧蓝色涤卡中山装,衣服像是有段时间没有洗过了,看着不太干净。

  裤子和鞋是什么样式的,张英没有注意。

  对于他说话的口音,张英很肯定地说,他不是平城人,说的接近普通话,不好分辨他是哪里人。

  按张英描述,她在和这个男子交谈时,说了几句带有平城方言的话,这个男的听不懂,她又改用普通话和他交谈的。

  通过对张英的询问,获得了几条很有价值的信息。

  第一,犯罪嫌疑人是单人作案。

  第二,年龄二十五岁左右。

  第三,掌握了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特征,眉毛比较粗重。

  第四,案犯不是本地人,有流窜作案的可能性。

  第五,嫌疑人经济条件一般,结合吴法医的推断分析,可能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

  王宇把上述情况汇报给了赵国峰,建议联系厅里,对近期临近省、市、地区的类似案件做一个汇总统计,有无串并案件的可能和条件,“3.03系列杀人抢劫案”的犯罪嫌疑人,很可能是一个在多地做过类似案件的流窜犯。

  赵国峰对王宇的建议表示赞同,安排市局负责情报工作的同志马上联系厅里,开展这项工作。

  接下来的几天,王宇带着重案队的三个人,对借调回来的“3.03系列杀人抢劫案”的所有侦查卷宗,进行了细致的查阅,对发案现场再次做了实地复查。

  在此基础上,对发案现场周边的地形亲自熟悉行走,研判嫌疑人可能来去的路线。

  几天下来,重案队的几个人得出一致判断,犯罪嫌疑人在每次作案前,对于作案地点都踩过点,有很强的选择性。

  四起案件的案发地,相对来说都比较偏僻,案发地周边小巷纵横,利于作案后迅速逃离,并且无一例外的都是没有安装监控探头的区域。

  第一起案件中,受害人张艳芳是从银行存完钱后,回家走进楼道时遇袭的。

  开始的时候判断,嫌疑人可能是在银行附近看到了从里面出来的张艳芳,认为她身上有钱,跟上了张艳芳,但是反复查看了银行的监控视频资料,没有发现异常情况。

  银行距离张艳芳的家约2.4公里,步行回家需要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

  现在看来,嫌疑人有可能是在张艳芳回家的途中盯上了她,然后尾随进楼道伺机作案的。

  鉴于案情重大,重案队几人统一了认识,等待省厅汇总过来的信息,再对案情加以细致的分析研判,确定侦查的方向。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