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教育改革,招贤纳士第1/2段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王志伟深深感受到人才的匮乏,教育改革,招贤纳士是摆在王志伟面前的当务之急。
教育是国之根本,是国家强盛的基石。王志伟从改革教育体制入手,整合官学和私塾教育资源。
王志伟在朝廷中设立教育部,作为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负责统一规划、协调和管理全国的教育事务;负责制定教育政策、颁布教育法令、监督教育实施等。建立包括学制、课程设置、考试、教师选拔与考核等制度,为教育活动的有序进行提供了保障。他亲自主持编纂教材,将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和当前的国家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为了让教师生活有保障,安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王志伟将私塾全部纳入官办,与官学合并,统一为官办学堂,教师工资是原来的两倍,极大地调动了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这是蜀国经济发展返哺教育。
结合蜀国的教育现状,将学堂分为小学堂、初学堂、中学堂和高学堂。并按地域合理设置,要求所有乡村都必须设有学堂,做到“应读尽读,应收尽收”。小学堂注重对学生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德行和素质。初学堂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文学和数学基础。中学堂重点学习政治、儒家经典和《蜀律》等法规制度。高学堂重点学习更高层次的数学、农学、经济知识,自然知识等学科。
因材施教,培养专业人才。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在高学堂开设专科班,培养专业人才。喜欢文学的有“文学班”,喜欢武术的有“武艺班”,喜欢制造的有“工科班”,喜欢农业的有“农学班”,立志从军的有“军士班”……这些班级除学堂教师授课之外,根据教学内容,聘请农业部、税务部、工部、兵部、律法部等国家职能部门专家给专科班的学生上课,教学质量大幅提高,为蜀国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为了选拔优秀人才,王志伟开创了科举制度。他设立了各级科举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考题涵盖了经史子集、时事政治、兵法策略、民生社会等多个领域。通过层层选拔,选出真正有才华、有能力的青年才俊。科举考试不仅考察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还注重其品德和才能的综合考察,确保选拔出的人才素质全面,能够真正为国家所用。
为了开好头,起好步,防范出现徇私舞弊现象,王志伟亲自担任首届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他严谨公正,不偏不倚,对每一位考生都给予公正的评判。他的公正和无私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也使得科举制度在蜀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认可。
经过科举考试的选拔,王志伟成功选拔出一批杰出的人才。其中文试的状元是一位名叫高儒文的年轻士子,他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对政治和军事都有独到的见解,在殿试中得到了刘禅的认可,后来成为王志伟的重要谋士,三国一统后任教育部尚书。
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需要文臣的智谋,更需要武将的勇猛。王志伟比武纳士的第一场笔试昨天结束,今天在蜀军演武场举行武术打擂,同台竞技。
比武规则早已昭告天下,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前来一试身手。演武场擂台高筑,四周彩旗飘扬,鼓声震天,群雄聚集。在外围观看的百姓人山人海,都是为了见证这场别开生面的比武纳士大会。
王志伟身披青色长袍,手持羽扇,端坐在评判席上,亲自担任比武大会的评判。他的左边分别是姜维和周强,右边是王平和邓艾。
王志伟目光如炬,审视着场中的每一位参赛者。他能感受到场中参赛者的气息、功力的强弱和境界。因为三年来,他从不间断修炼《乾坤诀》,如今已达到第六重宗师境界,宗师之下,在他面前如蝼蚁。
比武大会分为多个环节,首先是力量测试,参赛者需举起重达数百斤的石锁。接着是抽签分组,擂台竞技。
各路英雄纷纷登台献艺。有的擅长剑法,有的擅长枪术,还有的精通弓箭。擂台上,参赛者刀光剑影之间展现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