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再启征程,进军函谷第1/2段
这场审讯让蜀国君臣和百姓都感到震惊和愤怒。原来,蜀国的内部已经被腐败和背叛所侵蚀,而这些人竟然还是朝廷的要员!他们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让整个朝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忧虑之中。
这场审讯不仅仅是一次对叛国者的惩罚,更是一次对整个国家的警示。它提醒着人们,国家安全随时面临着各种威胁,无论是来自外部的敌人,还是内部的叛徒。只有保持警惕并加强防范措施,才能确保国家的繁荣稳定。
通过这次查处内外勾结的事件,蜀国上下深刻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这需要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从朝廷官员到普通百姓,都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和机制来预防和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公元 242 年 9 月,阳光明媚,秋风送爽。忙碌了半年的王志伟返回了长安的蜀军大本营。二十五万蜀军将士意气风发,壮志凌云,等待着主帅的号令。
王志伟与将领们商议下一步的战略计划。众将纷纷表示愿意听从王志伟的指挥,他们相信在王志伟的领导下,蜀军必将取得更大的胜利。王志伟微笑着点头,感谢众将士的信任,并鼓励大家继续努力。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志伟积极准备着新的征程。加强军队的日常训练,提高了士兵们的战斗力;积极筹备粮草物资,确保军队出征的后勤补给充足。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二十五万蜀军留下十万驻守长安大营,随时支援北方十二郡(每郡自有守军一万),五万驻守潼关,其余十万蜀军精锐只等王志伟一声令下,将再次出征,为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而奋斗。
公元242年10月,秋意渐浓,寒风瑟瑟。长安城外,蜀军营地内军旗飘扬,猎猎作响,战鼓未响,可强烈的战斗气息已经在空中弥漫开来。士兵们身披战甲,手持兵器,眼神坚定地望着远方,仿佛能透过长安城看到他们即将面对的敌人。
营地中的营帐整齐排列,每一座帐篷都散发着紧张而严肃的氛围。军官们穿梭其中,忙碌地安排着出征前的各项事务。
晨光初破,天际渐明,王志伟一袭青衫,腰挂长剑,手持羽扇,扫视着整装待发的将士们。他声音洪亮,穿透了清晨的薄雾,响彻整个营地:“将士们,今日我们齐聚于此,非为争强斗狠,而是为了蜀国的安宁,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魏国贼寇,窥伺我疆土已久,今日,便是我们展现蜀人英勇,扞卫家园之时!”
言罢,王志伟转身,指向远方模糊的地平线,那里,是未知的战场,也是荣耀与牺牲的归宿。“我们此行,不求速胜,但求必胜!每一滴汗水,都将化作胜利的甘霖;每一次牺牲,都将铸就蜀国的辉煌!记住,我们不是孤军奋战,身后有万千蜀民的支持,有先帝刘备的英灵庇佑!”
就在这时,一阵狂风袭来,吹得军旗猎猎作响,仿佛是上天在为他们助威鼓劲。
随着王志伟的激昂演讲,士兵们的情绪被彻底点燃,他们齐声高呼,誓言响彻云霄:“誓死追随丞相!保卫蜀国!驱逐曹贼!一统中原。”声音中充满了坚定与无畏,仿佛连天空都被这份决心所震撼。
随后,王志伟亲自检阅三军,从步兵的坚盾利矛,到骑兵的铁蹄战马,再到远程弓弩手的精准射击,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蜀军的严明军纪与强大战力。
一切准备就绪,王志伟登上点将台,高举令旗,随着一声令下,号角齐鸣,鼓声震天,蜀军踏着整齐的步伐走出营地,踏上了征讨魏国、扞卫家园的征途。
长安城内,百姓们纷纷走出长安城,为蜀军送行。
那一刻,长安城外的天空仿佛都被蜀军将士的壮志豪情所震撼,历史的车轮,也在这一刻,缓缓转动,书写着属于蜀国的又一段传奇。
出征的路上,蜀军纪律严明,士气高昂。他们穿越山谷,跨过河流,无论遇到何种艰难险阻,都未曾有过丝毫退缩。每到一处,士兵们都会严格执行军令,保护百姓,赢得了沿途民众的尊敬与支持。
函谷关,也称作“大崤关”或“金陡关”,地处豫省西部丘陵地带,周围地形复杂多变。它西据衡岭高原,东临弘农涧河,山谷深邃,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极为险恶,南接秦岭山脉,北濒滔滔黄河,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闻名。
秋日的函谷关落叶纷飞,金黄的叶片铺满了崎岖狭窄的道路,增添了几分萧瑟与壮美。
关楼高耸,双门双楼歇山顶式的三层建筑在秋日的阳光下更显威严,楼顶各饰的丹凤仿佛在微风中展翅欲飞,为这座古老的关隘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气。
城墙上,箭楼、烽火台等防御设施一应俱全,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函谷关位于魏都至长安的故道中间,是连接中原与关中平原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防御的重镇。魏军守关的将士们身着铠甲,手持长矛利剑,时刻警惕着任何可能的威胁,确保关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