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危言耸听》第2/3段
张华的讥笑和众大臣的附和,让杨骏的脸色变得极为难看。他原本以为可以借机打压张华,却没想到反而成了众矢之的。晋武帝的笑声中透露出对张华的宠信,也让杨骏意识到自己在这场权力游戏中的劣势。
晋武帝见状,挥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转向张华,说道:“张爱卿,既然你已经澄清了末世之说,那就不必再纠缠于此。朕更关心的是,你对大晋朝的未来有何高见?”
张华立刻收敛了笑容,正色回答:“陛下,臣以为,大晋朝的未来在于文治武功的并举,内修政德,外展威武。文治上,应广纳贤才,鼓励士子勤学,以文教化民;武功上,应加强边防,练兵备战,以武护国。唯有如此,我大晋朝才能长治久安,永固江山。”
晋武帝听后,频频点头,显然对张华的见解颇为赞赏:“张爱卿所言极是,朕也有此意。朕欲在下月举行一次科举考试,选拔贤才,张爱卿可愿负责此事?”
张华立刻跪拜:“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
杨骏见晋武帝对张华的重用,心中虽有不甘,但也不得不佩服张华的才华和远见。他知道自己若想在朝中立足,必须收敛锋芒,学习张华的长处。
随后的科举考试,在张华的主持下,选拔出了一批批有才干的士子,为大晋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张华的名声也因此更加显赫,他不仅以文才着称,更以治国理政的才能赢得了朝野的尊敬。
晋武帝对张华的信任日益加深,而张华也不负所望,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大晋朝国力日渐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杨骏,经历了这次事件后,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他逐渐放下了对权力的执着,转而专注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最终也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贤臣。
大晋朝在晋武帝和张华的共同努力下,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而这段历史,也被后人传颂为“晋室中兴”。
张华的话语在朝堂上回荡,他提及汉朝末世的腐败,无疑是在暗示当前朝政中存在的问题。晋武帝的脸色变得有些尴尬,他意识到张华的话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猜疑和恐慌,于是他决定结束这个话题,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晋武帝的退朝命令一出,朝堂上的议论声戛然而止。黄猛的声音洪亮,回荡在大殿之中,宣告着今日朝议的结束。文武百官开始陆续退出,但张华和杨骏的目光在人群中交汇,两人的不满情绪在空气中凝固。
张华心中明白,晋武帝的退朝命令是为了保护朝廷的稳定,但他也感到一丝遗憾,因为他的话并未完全表达出来。他想要提醒晋武帝和满朝文武,历史的教训不应被忽视,只有吸取前朝的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杨骏则对张华的直言不讳感到不满,他认为张华是在危言耸听,可能会动摇朝廷的根基。但他也意识到,晋武帝对张华的宠信,使得自己难以对张华采取行动。
退朝后,张华回到自己的府邸,他坐在书房中,沉思着今日朝堂上发生的一切。他知道,自己必须找到一个更合适的时机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忧虑和建议。
几日后,张华向晋武帝上书,详细阐述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和改革的建议。他在书中提到,汉朝的灭亡正是因为官吏的腐败和奢侈,而大晋朝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从制度上进行改革,杜绝腐败,提倡节俭。
晋武帝在阅读了张华的上书后,深感其言之有理。他决定采纳张华的建议,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包括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以及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在晋武帝的支持下,张华的改革措施逐渐在朝中推广开来。虽然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但在张华的坚持和晋武帝的坚定支持下,这些改革最终取得了显着的成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晋朝的朝政变得更加清明,官员们也更加廉洁自律。张华的名声因此更加显赫,他不仅是一位文坛巨匠,更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而杨骏,在见证了张华的改革成效后,也逐渐改变了对张华的看法。他开始尊重张华的才华和远见,并在后来的日子里,成为了张华改革措施的坚定支持者。
&贤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