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不让须眉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顶多算是算是1991年大行情来临前的一个过渡行情。

  要是谁在期望能像1985年那样,让利润翻个十几倍,几十倍,就不要去想了。

  但要是想从中赚个三五倍,五六倍,其实还是可以想一想的。

  特别是这还是个吸筹的好机会。

  由于邮市已经冷淡了这么久,市场上飘着那么些优秀的筹码都差不多价格沉淀到底了。

  这时候重新吃进一些货是再划算不过的事儿了。

  何况靠着崔建、斐翔、张嫱的磁带,宁卫民又赚了八百多万人民币,即便是把这些钱拿出一部分对于两家文化协会进行资金支持,以及对于农业大学的合作项目增加投资,他也还剩下好几百万没什么用处。

  这还不算殷悦和罗广亮、小陶这一两年各自经营中所攒下的现金呢。

  松本庆子在华夏的事务所分公司即将收获的《李香兰》原声带收入分成也没算在其中。

  所以完全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俱全,宁卫民毫不怀疑,时机已经成熟,又到了他可以出手在邮市行情布局的时候了。

  于是为了就商量这件事,他专门找了一天下午,把当天下班的殷悦,和闭园收摊的罗广亮和小陶一起约到了坛宫饭庄来吃饭。

  酒席是张士慧专门替宁卫民张罗的,在祈年店厅摆了一桌丰盛的酒席,酒水配备的是两瓶茅台和几瓶冰镇的“北极熊”、酸梅汤。

  虽然他自己今天不能参与其中,也差不多料到了宁卫民找这几个人来干什么,但他也谈不上嫉妒。

  毕竟宁卫民跟他保证过了,说现在的囤酒计划,只要张士慧执行到位,把手里的钱都换成茅台五粮液。

  几年后起码也能挣个几倍的利润,保证他能当上货真价实的百万富翁。

  百万富翁啊,在这个年头的京城,谁有个三四万都算是有钱人了。

  要是谁有个二三十万那就算是大款。

  五六十万那就了不得了,绝对是大款中的佼佼者。

  要是能拥有一百万的人民币,那绝对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富了。

  不信你就看,1987年6月13日,《经济日报》头版,才刚刚刊登了披露辽宁本溪的关广梅与人合租承包副食店的消息。

  说她去年个人年收入达到了四万四千元人民币,还引发了世人的惊诧和艳羡呢。

  并由此掀起了一场大讨论,多方论证她靠租赁承包国营单位,获得个超过当地普通人收入十几倍的个人收入是否合理。

  (1987年6月12日,关广梅接受记者采访)

  所以一想到自己要是听宁卫民的话把烟酒店目前资金全投下去,很快就能收获几百万的利润俩人平分。

  张士慧就感觉到自己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以他目前的心里素质,都有点承受不了这样的精神压力了。

  更何况宁卫民这次见罗广亮和小陶那儿,也有为张士慧解决一部分囤货所需外汇券的用意。

  宁卫民还答应了张士慧可以每月从坛宫饭庄的公账上换走一部分外汇券,那张士慧还有什么可说的啊?

  在他心里,既然已经得了最大的好处,自然就不吃醋了。

  非但不吃醋,反而还发自内心的想笑,见着殷悦、罗广亮、小陶都亲切着呢。

  他现在他什么都不想了,就一心想着怎么搞到茅台和五粮液,最多了再想想等挣到了钱该怎么花的问题。

  自打见识过芸园的精彩,参加过宁卫民的婚礼之后,他现在的想法和审美也有点变了。

  不再只认楼房了,也有点喜欢四合院了。

  回头他也想找个院子买下来好好修一修,只要能赶上芸园的一个小院,那可就挺美的呢。

  至于今天来吃请的三个人,他们当然不会知道张士慧心里怎么想的。

  但是也无一例外都从宁卫民的热情和酒宴的丰盛上,感受到了受宠若惊。

  他们原本只是以为来这儿就随便吃顿便饭而已,万没有想到宴请的酒席规格很高,仪式感十足。

  而且仅仅只有他们几人而已,就占了一个十个人的大圆桌,连张士慧都没有列席作陪。

  这种特殊的气氛让习惯了热热闹闹,随心所欲的他们个人年收入达到了四万四千元人民币,还引发了世人的惊诧和艳羡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