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既做官又做好人,两者安可兼得也(五)第2/2段
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虽有武臣,盖仅有也。
听听,虽有武臣,盖仅有也!
可想而知,大宋的武臣,只不过是摆设,过的那得有多憋屈。
仁宗朝的大宋战神,立下不世之功的绝代名将狄青,在朝堂上,却公然被官阶远不如他的文官,称之为“赤老”,即便升任枢密使后,仍是被文人蔑称为“赤枢”。
而按《宋史·宰辅年表》可知,北宋宰执共有71人,其中有64人为进士出身,非进士出身仅有7人,当中又有3人,为开国功臣。
并且,这71人,无一武臣。
那么,在蔡京看来,问题就显而易见了,高俅,他不甘心只当一个武臣!
尤其是坊间曾有传闻,自今年大朝会那日,高俅突然开窍,记起了童年时期苏大学士所传衣钵,又能写词了。
要说这等传闻,蔡京之流会不会信,以前么,肯定是不信的。
现在么,多半,也是不信的。
按蔡京的推测,高俅这些年来,一直以幸进小人的面目示人,为的,就是掩藏他元佑党人的身份。
而要问为何他藏了这么久,突然又不藏了,原因也很简单,他有了底气。
他的底气,就是来来自于,燕云十六州!
他定是看到了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机会,才敢放手一搏。
先是说服徽宗,然后用无数首足以流传后世的词,替他树起大宋词坛新霸主的名头,再策动了各种版本的歌舞剧,以大宋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他高俅的美名。
他的目的,就是要造势,以武入文。
他,是想从武官,转为文臣!
只有当了文臣,他才可以更进一步,由二品,升一品,甚至,入阁拜相!
那么,高俅为何要随身带着一本《范文正公集叙》?
之前或许想不通,现在可就彻底的,想通了。
高俅是武官,最高的谥号,不过是忠武。
而唯有文臣,最高的谥号,方才是文正!
所以,高俅他,真正要的,不是别的,他是想,谥号文正啊!
通了,全部通畅了!
最后,在一本《范文正公集叙》,阴差阳错的,大力帮助下,蔡京完成了所有的推断,志得意满!
“高俅啊,武资换文资,怕是困难重重啊!”
蔡京轻轻点了点《范文正公集叙》封皮上的文正两字,若有所指。
尚没有完全领会蔡京所指的高俅,暗中翻了个白眼,心道,还用你说,若武官随随便便能转文官,怕这大宋朝堂上,就没一个武官存在了!
武官转文官,最大阻力,在于文官集团的抵制。
这种抵制,不分个体,不分地域,不分年龄,不分党派,是彻彻底底的坚决抵制。
“某,并不作此奢望。”
高俅这话,说的很是坦荡。
但听在蔡京耳中,尤为的可笑。
装,还装!
都被老夫逮了个正着,你还装个甚!
你小子,就是想谥号文正!
于是,老谋深算的蔡京,觉得火候差不多了。
既然洞悉了对方一切的底细,那采用何种利益,将之绑上自己的战车,便水到渠成矣。
蔡京,决定摊牌了!
“别人铁定不行,但老夫,却是可以将你高俅,改秩!”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