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面见林伊第1/3段
周末的两天时间里我没有再去五道口的那个小广场上唱歌,或许正如纯子说的一样,我对那里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只是在经历了生活的撕扯后给自己找了一个暂且安歇的所在罢了。
我很感激纯子,因为她我才能从那段低迷苦痛的情绪中走出来,虽然我没有得到她的联系方式,但是我相信,我一定还会见到她,希望再次见到她的时候我能够不再那么颓靡,而她也能够让自己的才华在歌坛发光发热吧。
话说回来,现在的我既然决定要去依连上班,那么我就应该尽快找回工作的状态,尽量多的了解一下依连公司的情况。
我在网上查询了依连公司近年来的业务情况,并且和一些老客户进行了简单的电话沟通。虽然我已经离开泰安了,但是以前的许多客户和我的关系还不错,所以他们也愿意和我分享依连的产品在客户现场的使用情况。而通过他们的描述,我也对依连的产品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目前,依连公司的主营业务比泰安广泛许多,其中包括高炉整体浇筑、铁口炮泥、定型小块耐火砖、不定型耐火填充料、高炉炭砖以及石墨电极、炭素新材料等。这些都是依连这些年来的传统业务,而自从林伊上任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依连公司同时开通了高炉故障专家维护系统、出铁沟智能分析模型、高炉侵蚀数据化软件等等更紧跟当下形势的高端服务类业务。
林伊在这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能够有如此作为不禁让我拍案叫绝,回想起来,泰安公司也曾经提出过一些类似的设想,但是无论是曹严还是李仁海,提出来的东西乱七八糟,毫无见地。
可是林伊却天生敢为,年轻气盛,见识广,有干劲,目光长远,对企业的产业发展有着更为全面的认知,让我自叹不如。
在未来,“智能制造”势必是国家推动的主流方向,而国家设定的“碳达峰、碳中和”的环保目标又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所以,无论是传统的钢铁制造还是其他制造业,不可能还守着以前老派的那些靠经验、阅历来指导产品技术发展,未来的主流一定是依靠数据和模型分析来构建更为系统和客观的产品制造方针。而用户也一定会跟随潮流走上数据可视化、模型可预测化的招标路线。
可是,虽然林伊开展的新项目很有见地,颇为大胆,但是相应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我通过与各大钢铁厂的相关负责人简单沟通后得知:与林伊如火如荼的举措相背离的是,依连公司目前并没有将战略落实到具体的业务上,也就是说,虽然提出了构想,但是这条路却举步维艰。
截至目前,依连公司无论是专家维护系统的构建还是智能分析模型软件的开发,都卡在了一些关键的节点上。在钢铁行业中不可能先有模型,后有数据,一定是先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依靠,然后通过大数据测算拟合才能反推相应的公式。但是,这庞大的数据采集需要的是市场部员工的全力配合,很明显,依连的市场部并没有给予林伊足够的支持,以至于这些项目开展了一定时间后纷纷难有寸进。
对于依连来说,作为老牌耐材供应商,他们当然有吃老本儿的本钱。但是面对各大国企带头引领下的大数据时代,如果还像上次池州的事件一样,什么事情都只能靠人亲自去现场费劲巴拉地分析,用笨拙的排除法来处理冶金现场的问题,甚至需要总经理带头,那么可以预测的是,在未来依连一定会被物美价廉且服务周到的新兴小厂吞噬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据我所知,依连的产品是业内最贵的,这与他们严格的产品生产监督以及细致的质检工作有关系。但是现在已经不是十多年前了,技术壁垒早就被攻破,依连的产品质量也很难说让别人望尘莫及,更何况在如今这个国家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这样的价格和传统的加工方式、落后的售后服务,又怎么会一直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呢?依连最近的业务量在可见地减少,而作为营销总监的王可龙难辞其咎,这也难怪他竟然能够在梅山使出那样的招数。
说实话,林伊的困境让我有些头疼。她面临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千头万绪。我不知道林若海和王可澜是数据采集需要的是市场部员工的全力配合,很明显,依连的市场部并没有给予林伊足够的支持,以至于这些项目开展了一定时间后纷纷难有寸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