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诗仙李白的一生,大唐永远是中国人思念的心灵故乡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世人只知道李白是个惊才绝艳的诗人,却不知他自有他的政治抱负。

  李白散发着独特的气质,那是与大唐最契合的气质,洒脱、豁达、天性流露,他似乎就是那个手可谪星辰的天上人。

  诗意折射人心,人心映射时代。李白性格恰好承接了盛唐的两面,浪漫与进取。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其母梦见太白星入怀,于是父亲便为他取名李白。”

  “其父叫李客,根据《旧唐书·李白传》记载李客原是资产颇丰的商人,后经一番运作买了一个九品的县尉官职。”

  “李白的年少生活衣食无忧,算是真正的公子哥,不过终其一生对自己的家世只字不提,及其隐晦。”

  “公元719年,十八岁的李白隐居在今四川省戴天大匡山内读书,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等地。”

  “期间与一个叫东炎子的隐士修习道术,而与李白同一天出生的另外一位大唐诗人王维,二人诗画双绝同样都是天才。”

  “《上安州裴长史书》记载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十五岁便模仿司马相如赋作出了《明堂赋》与《大猎赋》。”

  “十七岁写出了: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这样的诗句。”

  “很多人疑惑,为何当时的李白没有去长安参加科举?”

  “《唐兴典》规定:来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严禁罪人之子和商人之子参加科举。”

  “李白是商人之子,而他做官唯一的途径就是结交权贵举荐入仕。”

  在古代,社会对商人的评价普遍较低,认为商人从事的是“贱业”,这种观念源于对商业活动的轻视和对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划分。

  商人被视为“货殖之人”,即赚钱的人,但这种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在隋唐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税收成为国家重要税源,政府对商业的限制有所放宽,但仍然禁止商人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政策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人的偏见和限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宋明清时期,政府逐渐放宽了对商人的限制,允许商人参加科举考试,这也反映了社会对商人地位和作用的重新评价

  “公元721年,二十岁的李白听说渝州刺史李邕愿意结交名士,而且喜欢向朝廷推荐青年才俊。”

  “于是李白便乘舟下渝州去拜访李邕,在其府上他侃侃而谈,但却因为不拘俗礼,且经常发表一些不切实际的言论。”

  “因此李邕觉得李白不适合进入官场,而李白却认为对方是轻视自己,随即便写下《上李邕》作为回击。”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认为自己就是那展翅高飞的大鹏鸟,即便没人推荐,也终有一日一飞冲天。”

  “次年李白回到匡山,这次自荐碰壁让他心有不甘。年轻的他自尊心受到了冲击,于是更加发奋读书,匡山一待就是三年。”

  “公元725年,李白二十四岁,这一年他的父亲李客逝世,生前将家产划分。”

  “由于李白并不想子承父业经商,所以分得是三十余万金。服完丧后便告别亲人离开蜀地,开始了人生的远游。”

  “这一别此后再也没有回来。”

  “从成都到渝州,游历巴南、巴西、然邕觉得李白不适合进入官场,而李白却认为对方是轻视自己,随即便写下《上李邕》作为回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