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大铁锤第1/1段
涂山有情看着秦始皇的发展历史说道:“按理说秦始皇嬴政灭亡韩国,一统华夏,是先进灭亡了落后,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其他国家的人貌似没有这么想。”
“你看,张良还刺杀了秦始皇。”涂山有情指着笔记本中的一段话,对姬无名说道。
春秋战国,七雄并立,烽火连天,战乱不断。在那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时代里,诞生了无数英雄豪杰,他们各为其主,各尽其职,为自己的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在这众多的英雄人物中,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名字非常的亮眼。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祖父、父亲曾连续五代担任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王、韩厘王和韩桓惠王的国相。张良自幼熟读诗书,饱学多才,原本可以凭借家族势力和自身的才学,在韩国谋得一官半职,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然而,世事难料,一场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公元前230年,虎狼之师秦国攻破韩国都城新郑,俘虏韩王安,将韩国变为自己的一个郡。韩国的灭亡对张良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他痛失家园,失去亲人,自己也从一位贵族公子沦为亡国奴。张良本是胸怀大志之人,眼见自己的国家被秦国所灭,心中的愤怒和仇恨如火山般喷涌而出。他立誓要向秦国复仇,恢复韩国昔日的辉煌。从此,张良便踏上了艰难曲折的复国之路。
在那个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个人的力量犹如沧海一粟般渺小而微不足道。然而,想要实现复国大业这样宏伟的目标,单凭一己之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张良不得不寻找并借助外部的力量,以汇聚各方势力,共同为国家的复兴努力奋斗。这不仅需要智慧和勇气,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漫长而艰难的复国之路上披荆斩棘,最终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于是,张良开始游历四方,广交贤士,寻求盟友。在这期间,他结识了一位名叫“大铁锤”的大力士。
“大铁锤”并不是这位勇士的真名,而是因其擅长使用一把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而得名。据说,这把大铁锤是张良专门为“大铁锤”量身定制的,锤身为纯铁打造,锤柄由坚硬的枣木制成,整个锤子长约三尺,重达一百二十斤。在当时,这把大铁锤绝对是一件威力无比的神兵利器,只有像“大铁锤”这样的力士才能驾驭得了。
张良之所以为“大铁锤”打造如此重的大铁锤,目的就是希望他能够凭借此锤,以一当十,杀出一条血路,刺杀秦始皇,为韩国报仇雪恨。
经过周密筹划,张良与同伴“大铁锤”决定在秦始皇嬴政巡游期间实施刺杀行动。恰逢秦始皇东巡,其出行排场浩大,通常乘坐由六匹马牵引的大型车辆,随行的文武百官则乘坐四匹马拉的车辆。基于此,张良轻而易举地掌握了秦始皇嬴政的东巡路线。随后,张良与大铁锤潜伏于嬴政前往阳武县的必经之地——博浪沙,伺机行动。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途径博浪沙时,张良与“大铁锤”埋伏在道路旁,待秦始皇的车队经过时,突然冲出,挥舞着大铁锤向秦始皇乘坐的马车砸去。只听“砰”的一声巨响,大铁锤重重地砸在了马车上,顿时将马车砸得粉碎。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被砸碎的马车里并没有秦始皇的身影,原来,为了防止刺客行刺,秦始皇特意调换了马车,这才逃过一劫。刺杀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张良与“大铁锤”也被迫分开,各自逃亡。
尽管刺杀秦始皇的行动未能成功,但张良并未因此放弃复国的理想。他继续隐姓埋名,四处奔走,寻找机会。后来,他遇到了刘邦,成为了刘邦的重要谋士,为推翻秦朝统治,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而那位名叫“大铁锤”的勇士,虽然在史料中再无记载,但他与张良联手刺杀秦始皇的故事,却成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激励着后人为了理想和信念而不懈奋斗。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