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实边塞、分诸侯(上)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前文说过,淮南王刘长之死看上去是罪有应得,实际上整个谋反事件疑点重重,再加上汉文帝即位以来的收权之举,以致民间对此事多有非议。而为了平息这些言论,汉文帝八年(前172年)夏,汉文帝下诏封刘长的四个儿子刘安、刘勃、刘赐、刘良为彻侯。

  贾谊得知后,认为汉文帝迟早要恢复淮南国,因此上书进谏,“淮南王刘长悖逆无道,天下臣民谁不知道他的罪行!陛下赦免其死罪而只是流放,已经是仁慈了,他自己因病而死,与陛下又有什么关系。现在尊奉罪人之子,反倒会让朝廷承担毁谤之言。而且,刘安等人年岁已长,他们又怎能忘记父亲之死!春秋时楚国白公胜为给父亲报仇,报复的对象就是伯父和叔父,白公发动叛乱,并非想要夺取楚王之位,不过是为了发泄怒火,杀死仇人罢了。淮南之地虽小,但英布也曾凭此起兵争夺天下,如果重新恢复淮南国,就等于给敌人送上武器来杀自己,还请陛下考虑。”

  然而,当时被负面舆论所困扰的汉文帝,并未采纳贾谊的建议。

  正如贾谊所料,汉文帝的所作所为非但没能平息民间言论,反而导致民间的非议愈演愈烈。到了汉文帝十年(前170年)时,淮南地区甚至因此衍生出了一首民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直指汉文帝刘恒与淮南王刘长兄弟相残之事。

  淮南地区的民谣传至朝廷后,汉文帝感到了来自民间的巨大舆论压力,深感不安的他不由得感叹道,“难道天下人认为我处置淮南王是贪图他封国的领地吗?”

  为了堵住悠悠众口,汉文帝只好放弃了扩充淮阳国,而将城阳王刘喜(刘肥之孙、刘章之子)改封为淮南王,继续统辖淮南之地,安抚淮阳百姓,通过“退还”淮南王国封地的方式,来彰显自己当年严惩刘长、废其封国,只是为了执行朝廷律法、维护天下大义,而不是贪图诸侯封地。与此同时,汉文帝又追尊刘长为淮南厉王。

  既然淮阳国的扩充已不可能,汉文帝只好将淮阳王刘武改封为梁王,并扩充梁国封地,北以泰山为界,西至高阳,使得梁国成为了坐拥四十多县的大国。

  至于代王刘参,只好继续委屈他待在代地了。当初代地被一分为二,分别封给代王刘武和太原王刘参,后刘武改封淮阳王,汉文帝这才将刘参改封代王,统辖代国和太原国两国封地。好在代国虽然地处边地,但国力却也不算太弱,汉文帝也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了。

  贾谊见自己长期以来的建议都难以受到皇帝的重视采纳,自己的报复始终难以施展,再加上因为刘揖之死带来的愧疚感,才华出众的贾谊最终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在忧郁中死去,年仅三十三岁。

  同年,匈奴又入寇陇西地区。由于中行说的挑拨,匈奴南下侵扰掳掠事件日益增多,鉴于这一情况,太子家令晁错有针对性的上了一道《上书言兵事》。

  晁错是颍川人,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法家思想,后汉文帝下诏纳贤,晁错凭借出色的文笔入仕,担任太常掌故,晁错虽然得以为官,但却由于为人严峻刻薄、不近人情而难以受到重用。后来,汉文帝命令太常派人前往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太常便派晁错前往。晁错学成归来,多次引用《尚书》陈述治国方略,因而先后得以升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博士等职。

  担任博士时,晁错又上《言太子宜知术数疏》,陈说太子应该通晓治国的方法,汉文帝对此大为赞赏,并任命其为太子家令。因晁错能言善辩,且善于分析问题,很快便取得了太子刘启的的信任,被誉为“智囊”。

  在《上书言兵事》中,晁错先是陈述了匈奴多次入侵带来的危害,并讲述了地形、士兵、武器、将领置淮南王是贪图他封国的领地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