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仁政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可以做家务,可以当童工,可以当童养媳,可以下地干活,漂亮点的还能卖去做奴婢,去上学又有啥好处?

  还有父母盘算着,男孩送去学校,不为别的,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家里供不起。女孩就留下来,否则谁做饭,谁洗衣,谁看更小的孩子?

  又有人奸猾,将孩子留在家里做工,等到了早午两顿饭的时候,就让孩子去领,衣服鞋子也不能错过,铺盖更是值钱东西,还要看能不能多赖几件。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东夏王知悉后,直接下了铁命令:

  但凡父母不送孩子去上学者,杀无赦!

  本族族长与当地里长涉嫌包庇,流放!

  当然,如果真生病了,只要你对学校告假,学校就会派医师来探。

  如果确定为真,还会发放药物,并且三日一探,啥时候病好了,啥时候来上学。

  但如果是假的,又被混过去了……

  一经查出,便算学监与夫子监察不严,抄家!

  人头滚滚之下,再无人敢于违逆,久而久之,形成惯例。

  赵家父母当然也不敢和王命顶着来。

  何况人人都说这是王的仁政,赵家父母也觉得对。

  三年读书下来,孩子们在学校里能吃得饱,穿得暖,个个抽条,长高了不少,健康又壮实,还能认识几个字,哪能不是仁政呢?

  如果没有这项政令,像赵小六这种快十岁的男孩,就要去做工了。

  扛一天沙包,编一天竹筐,累到头晕眼花,磨到双肩、双脚、手指鲜血淋漓,又结了厚厚的茧,一天下来都挣不到学校里提供的两顿伙食。

  还想每天吃鸡蛋?那是逢年过节、加上过生日才有的待遇。

  家里的鸡生下来的蛋,都是要攒去卖钱的,平日只舍得啃面饼。

  这还是前所未有的好日子了。

  像他们这种偏僻地方的百姓,能找到糊口的工作,生了十个八个孩子,还全都能养活,全都因为在东境。

  青帝庇护,草木旺盛,植物生发。

  东夏王府又一向不抽重税,不征宫人,不乱发徭役,不大兴宫室,并且鼓励自由贸易。

  要是放到其他小国,苛捐杂税、滥发徭役之下,只怕要卖儿卖女,沦为奴隶。

  正因为知道生活的不容易,赵家父母只能一边叹,一边让孩子忍。

  不忍能怎么办呢?

  些许孩童间的口角和打闹,甚至都没伤筋动骨,难道还能报官吗?

  不管是官府,还是监察司,也不会管这种小事。

  这都忍不下来的话,等以后去做工了,工头的刁难、克扣,乃至拳打脚踢,又怎么扛过去呢?

  甚至还要催眠自己,那可是富家的少爷,若不是同在一个学堂里,这辈子都没有见到对方的机会,更何况被欺负。

  若能讨好这位少爷,当个长随……

  但心中还是不甘啊!

  赵母哽咽着说:“我们小六这么聪明,老师在课堂都夸,如果能觉醒修行——”

  “别说了。”赵父闷声闷气,“要是存了这个念头,却没……那可怎么活啊!”

  赵母就哭着不说话,赵父叹道:“睡吧。”

  睡一觉就好了。

  日子还要接着过呢!

  但谁也没想到,赵小六就这么一睡不醒!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