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榆树下的约定第1/3段
毕竟相处多年的好友,未来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想要可以随时聚会的人越来越少,还有很多不可抗力情况越来越多。
很多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无论做什么都感觉万事开头难,先用两首诗来表达一下道别时的心情。
第一首: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盛唐时期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后两句,实际上属于一句话,这里面的实际含义可以称得上是交朋友的典范。说的是只有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才算是美酒,当离开故乡之后再想遇到老朋友会很难,很可能一去万年,永远都不可能再相见。
第二首: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还有晚唐朝时李商隐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头一句,这其中的诗意通俗易懂。以本来在茫茫人海当中相遇不容易开始,直到东风刮过来百花凋零作为结局。
从远处传来几个孩子对话。
“皮要是痒要承认,你胖就承认,挨打要站稳!”
“不跟你打,我雪糕都快化了。”
“先别打,我们现在还有事要办。”
“你说的地方在哪里?”
“你快点别吃了,我们马上就到了。”
此时正是七月,万物皆宜生长的季节。虽说是炎炎的夏日,骄阳似火能让雪糕融化,却融化不了孩童的天真与美好。
“你看看这个地方怎么样?”
“不怎么样。”
“你觉得应该在哪里?”
“最起码得有桃树,有个关公也说的过去。”
“这里哪有桃树,要是能找到关公,我们晚上回家都晚了,你是不是怕晚上回家挨骂?”
“就是,就是。”
“你就是个屁。”
在新乡刘家村最显眼的地方,有棵接近五百年的大榆树。此时还正是夏季,树干粗壮,高达二十多米。依然是生机勃勃枝繁叶茂,仿佛可以遮天蔽日与世无争。
“这可是我们在小学的最后一个暑假。”
“你应该知道我们有个同学叫薛涛吧?”
“怎么了吗?没觉得有什么,知道。”
“知道就好,你知道他现在,在干什么呢?”
“别卖关子了,知道你就说。”
“他都出去打工了。”
“也差不多的,他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十三岁。”
“可能小时候他父母一开始并不重视,现在都十九岁了。”
“别瞎说,他就是小时候有点生理问题,八九岁了还没有长大的迹象,后来跑了好多家医院看病,后来去了趟北京,医生说,多吃点钙片就好了。最后念书就耽误了,可喜的是,他是班里个子最大。”
“哈哈哈哈哈……都没听你说过。”
“你笑个屁,事情没砸到你头上!”
“就是。”
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们,也没必要想的太多。可以考上大学就继续深造,中途辍学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当然也是小学生毕业时迎来的第一次狂欢,有这么三个孩子逐渐走到了大榆树的面前,好像要举行一个什么仪式。
树下并排站着三个刚小学毕业的小男孩,之所以看状态应该是小学毕业了,是因为从他们独特的聊天方式就可以看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