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陵之乾陵第1/2段
# 乾陵的历史传说与故事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梁山之上,是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合葬墓。作为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未被盗掘的陵墓,乾陵不仅以其宏大的规模和丰富的历史内涵着称,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历史传说与故事。
## 乾陵的选址传说
关于乾陵的选址,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唐高宗李治登基后不久,便派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太史令李淳风以及风水师袁天罡为自己选陵址。三人来到乾州的梁山上,此山近看奇伟,远观则低平,远观更似一位躺着的少女。袁天罡认为此山阴气太重,恐对李家龙脉不利,建议另选他处。然而,武则天听后却力主选址梁山,因为她曾听闻袁天罡预言有武姓女人将取代大唐,且曾为她相面称“若为女,则为天下主”。最终,李治采纳了武则天的建议,梁山成为了乾陵的所在地。
## 武则天的无字碑
乾陵最着名的景观之一便是武则天的无字碑。这座石碑位于司马道东侧,与西侧的《述圣纪碑》相对。《述圣纪碑》是武则天为高宗李治所立的功德碑,洋洋洒洒五千余字,历数高宗的文治武功。而武则天的无字碑则不着一字,引发了后世无数的猜测与议论。
关于无字碑的原因,流传着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为了夸耀自己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她自知罪孽重大,不敢刻字;还有说法认为她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然而,考古发现无字碑的阳面刻满了方格子,说明原本有刻字的计划,但最终未能实现。
## 乾陵的防盗传奇
乾陵作为一座千年古墓,能够保持未被盗掘的奇迹,背后有着许多传奇故事。唐末农民起义时,黄巢曾动用40万大军试图盗掘乾陵,却仅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未能找到墓道口。五代时期,节度使温韬几乎盗掘了所有唐帝陵,唯独乾陵未能得手。民国初年,军阀孙连仲也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盗掘,同样未能成功。直到1958年,乾陵附近的公路维修时,才意外发现了乾陵的墓道入口。
## 乾陵的陪葬墓与壁画
乾陵不仅主墓保存完好,其陪葬墓也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目前已发掘的陪葬墓包括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等。这些陪葬墓中,尤以绚丽多彩的壁画最为引人注目。壁画内容丰富多彩,包括《马球图》《客使图》《观鸟捕蝉图》等,生动地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宫廷生活的奢华。
## 结语
乾陵作为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与文化的陵墓,不仅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宏伟的建筑规模、丰富的历史内涵以及众多的传说故事,共同构成了乾陵独特的魅力。通过乾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的历史与文化,感受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
欢迎来到被誉为“天下第一皇陵”的乾陵,这里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之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同走进这座神秘的陵墓,感受其宏伟气势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都西安约76公里。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达1047.9米,乾陵便坐落在北峰之巅。这座陵墓建于公元684年,历时23年才修建完成,是唐十八陵中最为西边的一座,因位于长安的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得名,也是唐代“因山为陵”的典范。
乾陵陵园仿照唐长安城的模式建造,气势雄伟壮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城。陵园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内城东西长1450米,南北长1582米,总面积接近240万平方米。四面各有一门,按照四方星宿分别命名为青龙门、白虎门、朱雀门和玄武门,这些城门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名称,附近的村庄也以门名称之。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司马道,也就是古代帝王死后的专用道路,也称为神道。在司马道两侧,分布着大量的唐代石刻,这些石刻气势恢弘、造型逼真,充分展示了唐代高度发展的封建文化和雕刻艺术水平。我们眼前的这对石柱称为华表,高8米,直径1.12米,由圆石、仰盆莲花顶座、八棱形柱身等五部分组成,巍然屹立于司马道最前端,作为陵墓的象征,也衬托出乾陵庄严肃穆的神圣气氛。
乾陵最着名的莫过于墓前的无字碑和述圣纪碑。无字碑高6.3米,宽2.1米,厚1.6米,重达98.8吨,碑身除了阳面有几条细线刻画外,其余皆无文字,留下了千古悬念。而述圣纪碑则位于无字碑西侧,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的一通功德碑,为唐高宗歌功颂德。
此外,乾陵还有61尊王宾元684年,历时23年才修建完成,是唐十八陵中最为西边的一座,因位于长安的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得名,也是唐代“因山为陵”的典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