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押注计算机,钦定资本家第2/3段
就说后世争议最大的芯片,我国1956年就开始规划,比日本还要早两年。
1958年中科院拉出第一根硅晶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60年,燕京成立半导体研究所,全世界不超过七个。
甚至于,早在1973年国内就制造出第一台台式电脑,硬件完全自己制造,差距缩小到3年。
到1976年中国开始小批量生产,虽然美国是已经开始大批量生产,但中美差距进一步缩小。
再看集成电路的生产,很多人可能认为六七十年代没有电脑芯片,事实恰恰相反,中国电脑和芯片技术非常强,紧跟美国之后,超过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赵克东给他的资料写的明明白白,1968年,国内集成电路产量达到了8万块,1975年增长到579万块,是1968年的72.38倍。
还有光刻机,在60年代,国内竟然就开始布局研发光刻机,而荷兰光刻机生产巨头ASML尚未成立。
去年,清北大学更是成功研制出了第四代分光刻精度达到3微米,接近国际主流水平的光刻机。
但为什么到了后世,国内什么技术都落后于美国日本,甚至还被对方卡脖子呢?
原因就在于,整个八十年代,国内彻底放弃了电子工业的发展。
认为别人的就是好的。
认为经济实力支撑不起整个电子工业的发展。
认为过早和美国竞争,会引来对方的打压。
可一步差,步步差。
导致20年技术积累全部付诸东流。
到了九十年代的时候,曾经国内电子前三大厂武汉无线电三厂甚至沦落到破产改制的地步。
技术人员都不得不去卖副食品。
这些都是前车之鉴。
邵维鼎闭目想着,不可否认发展硬件比发展软件要难上许多,成本也要远高出软件的投资。
毕竟软件行业,只需要一台电脑,以及你的奇思妙想,解决用户需求就能赚到大钱。
可硬件是需要市场,需要完备的产业链,有用户的需求才可能做的好的。
“造不如买”与其说是一种时代潮流,倒不如说是市场的选择。
国人在八九十年代天然的觉得外国货就比国产货强。
哪怕是用了一些外国零件,都能被商家拿来作为噱头。
所以,要想有所发展。
就不能忽视掉这一点。
所以,在国内投资再多钱去发展硬件还真不行。
还得在港岛贴个牌子。
并且创造出市场需求出来。
而这个市场需求……
正想着,门外嘈杂的声音突然大了起来。
“怎么回事?”
邵维鼎皱了皱眉,问了一声。
刘云石立刻站了出来,“少爷我出去上许多,成本也要远高出软件的投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