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豪侠舍身全节义 圣子讲经入伽蓝第3/4段
子有什么关系吧?</p><p>王爷猜想并没有错,庆易寒正是家父。”</p><p>说到此节,庆云双目精芒大盛,傲然昂首,并不避讳小王爷此时惊讶的目光。</p><p>小王爷见庆云答得爽快,反倒有些意外。</p><p>他究竟也只是个孩子,能有多大的主见?</p><p>眼见自己窝藏钦犯已经坐实,神情不免颓然,一手托腮,一手五指不住在案上弹动,显然没了主意。</p><p>“这些日子幸得小王爷照拂。</p><p>若是庆某身份让王爷为难,王爷大可将庆云献于圣上,庆云并无怨言。</p><p>只是我的这几位朋友,都是清白身世,希望王爷能够仗义保全。”</p><p>暅之比庆云稳重许多,他知道小王爷若是此时献人依然难脱干系。</p><p>况且太子用意不明,这样做会不会得罪太子,或者落入太子算计,想来小王爷也是没有把握,因此迂回劝道,</p><p>“太子见过庆弟的佩剑,对他的身份本是了然。</p><p>既然太子没有对小王爷明言,不知是否会利用此事做些文章。</p><p>在下以为,小王爷若想让自己完全脱开干系,不如找个理由将庆兄弟先送出府,找个妥善的地方安置一段时日。</p><p>我等三人依然在王爷府上为质,若是太子有所质询,也好有个交待。”</p><p>小王爷怅然叹道,“太子为人城府甚深,他的谋划,断不会如此简单。</p><p>不过眼下恐怕这也是最好的办法了。</p><p>哦,正好明日有人请祖莹去讲学,就烦劳庆兄暂时扮作下人混出府去。</p><p>我自会为庆兄另安排一个妥善去处,静观其变。”</p><p>“请祖莹去讲学?”暅之对这个话题倒是颇感兴趣。</p><p>“呵呵,景烁先生怕是不知道你这个本家在江北有多出名。</p><p>祖莹现下可是孤王府中讲经祭酒,若论五经之学,就算是崔氏卢氏的大儒都不敢夸口胜过他。</p><p>这位小先生早就被坊间传为‘圣小儿’。</p><p>得圣子坐镇鄙府,算来还是孤王借了他三分风光呢。”</p><p>现下真正借了圣光的,其实是咱们的庆云庆小侠。</p><p>祖莹外出讲经的仪仗还真是讲究,黄骠开道,左右持节,华车纱幕,随从盈百,还真如活佛出巡一般。</p><p>这庆云啊,就负责牵引拉车的仪马。</p><p>四匹仪马均是高大威武,毛色雪白。</p><p>牵马的人也必须是高冠长袍,昂首阔步,这才符合上卿之礼。</p><p>这车队一路南行,直奔开阳门。</p><p>开阳门是洛阳东南城门,传说西汉年间有一柱自东海琅琊开阳县飞来正落在此间,故而得名。</p><p>这灵异之地,也因此成了洛阳神道门。</p><p>只有皇家依仗,三教圣贤,才有资格自开阳门进出。</p><p>这圣小儿祖莹也能有如此待遇,不免令庆云咋舌。</p><p>众人拜了神柱,一路向南,出门不过二里来路,便是大片的碑林。</p><p>庆云曾随陈叔学经,眼睛扫过,便知这些碑上刻得都是四书五经,以篆,蝌蚪,隶书三体写成。</p><p>五经碑林后,又有四块大碑和两爿残石,庆云远远辨认了一下,竟然是曹氏魏王编修的《典略》,便是当时的国史了。</p><p>典略卷八十九,洋洋万言,刻在这六块碑上,可想这石碑是如何高大。</p><p>所以其后的一角碑林,起先便受了遮挡。</p><p>等到祖莹仪仗走过了六块巨碑,庆云再向道旁微睨,不由心头一阵狂跳,此处一片断碑居然都是血色的!</p><p>那血迹斑驳,赤赭相间,不知是多少人的鲜血染成。</p><p>有些地方的红色斑块还十分明艳,想来这血案并非很久远的事情。</p><p>再看到后面整齐排列的新碑,庆云忽然明白过来,这些就是当年司徒崔浩所立的《国史》碑。</p><p>崔浩秉直而书,毫不避讳,对拓跋氏崛起之前的那些囧事也是言无不尽,与近史一并立碑道左,任人评说。</p><p>魏太武帝因此大发雷霆,诛崔浩九族,血洗残碑。</p><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