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庭深廊曲报德寺 源远流长华夏觚第3/4段
�周在西北,有的说不周在东南。</p><p>然而不周既是是葱岭,它一直在那里。”</p><p>那狼毫斗转,又划出三道,</p><p>“昆仑之墟,燧人氏祖庭,在昆仑不周之间,是我华夏的起点。</p><p>那里逐渐形成三个大族。</p><p>一曰昆仑,昆仑曰天,是为天皇,昆仑有一十二部,以伏羲为长。</p><p>二曰拓跋,拓跋曰地,是为地皇,拓跋有一十二部,以女娲为长。</p><p>三曰崆峒,崆峒曰人,是为人皇,崆峒有一十二部,本以神农为长。</p><p>后有黄帝,一统崆峒十二部,人皇之势,冠绝三皇,故尊为泰皇。”</p><p>(笔者案,本节信息量大,喷点多。笔者自知将黑。不过之后尽量在黑板上敲回来,如果有圆不回来的,大家再往死里喷,君子协定,可好?)</p><p>鹤氅公子三字写罢,笔并没有停,又大大地写下“九州”二字,</p><p>“道友可知何为九州?”</p><p>庆云这是终于有机会插上话了,这节他当然知道,</p><p>“哦,九州。夏帝禹分华夏为九州而治,取其贡赋,曰青、豫、徐、扬、荆、梁、雍、冀、兖,是为九州。”</p><p>那鹤氅公子摇了摇头,叹道,</p><p>“道友所说不过是禹贡九州,当年禹王仿昆仑九州之制的格局。</p><p>然而整个禹贡九州,之不过是古昆仑九州的一个州。”</p><p>庆云听罢大奇,可是他没听说过什么昆仑九州,此时无法反驳啊,那还不如做个乖学生,就听吧。</p><p>于是便向鹤氅公子投以渴望的目光,并不打断。</p><p>“《河图》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p><p>东南神州曰晨土,</p><p>正南昂州曰深土,</p><p>西南戎州曰滔土,</p><p>正西弇州曰开土,</p><p>正中冀州曰白土,</p><p>西北柱州曰肥土,</p><p>北方玄州曰成土,</p><p>东北咸州曰隐土,</p><p>正东扬州曰信土。</p><p>这一节,邹子曾经引入阴阳正说,还补充了九州之外裨海环之的说法。</p><p>在中原史《后汉书·张衡传》中也有所引用。</p><p>所以我们现在所谓禹贡九州,中原所谓赤县神州之地,不过昆仑所记一州而已。”</p><p>纸上墨香一凝,“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八字一气呵成,口中也没有丝毫停顿,</p><p>“所谓三坟,乃是昆仑,拓跋,崆峒三部的上古史。</p><p>所谓坟,是因为这些历史均是山中岩画。</p><p>其中最出名的是昆仑坟,天皇伏羲氏岩画的部分拓片,又称《河图》。</p><p>昆仑九州以昆仑为中心,本源自是出于伏羲部落。</p><p>这五典,乃是五帝时期的卜文史集,都是一些骨片龟甲,分别藏于河西兰台,云梦太卜,东海琅琊,伊水之甸,塞北觚竹。</p><p>八索,是昆仑燧皇祖庭记录周围八州大事的绳结。</p><p>八索的顶端系在高处,向八方张开。</p><p>现在这样的索阵,已经成了挂经祈福的传统。</p><p>而真正由文字转写的历史,自九丘而始。</p><p>中原神州上古史便是赫赫有名的《尚书》。</p><p>其书原书被秦始皇所毁,归根究底是因嬴姓部落出河西扬州朱圉之地,所尊的正史,是扬史《元龟》。</p><p>扬州通阳州,意指东方日升之州,上古九州之分本无文字,唯传音而已。</p><p>由昆仑出阳关河套之地,即古扬州。</p><p>传言《尚书》古今有两版,实是与《元龟》相混之谬。</p><p>此外诸如弇史《火经》,戎史《蜚驮》,以及冀州昆仑官史《连山》亦在诸邦留有抄本。</p><p>而昂史《朵堆》,柱史《玄鳦》,玄史《金策》,而今尽存其名,鲜觅真迹。</p><p>自《尚书》被毁,上古史在中原的流传便已有限。</p><p>好在东北鲜(咸)州,大鲜卑之地,还留有自己的上古史《颛蒙》。</p><p>这就是我可以在此侃侃而谈的缘由了。”</p><p>庆云见那公子所云自有法度,昆仑九州说在《后汉书》中也有提及,而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在各种上古经典里也都言之凿凿,只是难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