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总会消减,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也是在与新的人不期而遇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我继续说:“我们从五岁的时候就认识了,二十多年后我们居然还在一起。我们谁还能指望对方来改变自己呢?”

  她总是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一些慌乱。

  “你对我来说,早已如一张贴在墙上的白纸一样一览无余。而我对于你,不也同样如此?”

  我看到她眼泪流下来时显得有些愚。

  我仍然往下说:“我们唯一可做的事只剩下回忆过去。可是过多的回忆,使我们的过去像每日的早餐那样,总在预料之中。””

  余华写的很残忍,但这是真的。

  这是他作为一个男性作家的视角,他的视角里,这个女孩还没有意识到,女孩觉得过日子就是这样的,但稍微敏感和勇敢一点的人,就会理解到这个男人的想法。

  我就很理解这个男人在想什么。

  甚至女方不理解也得理解。

  只要相处过了一定的期限,情感就不再新鲜,除非是换人,但换人有极高的成本代价,而且换个人,五年后,又再度恢复原状,心如死灰的原状,又得考虑换人了。

  所以对于生活来说,频繁换人也是不理想的不具备很高实操性的。

  可具备实操性的是,找到除了爱情外的其余的生命支点,找点除了情感外的其余的支撑你生命的东西。

  就你的注意力不能再是这个人那个人了。

  男人会不爱你了,孩子也会长大。长大的孩子又有什么太多的情感回馈呢?我一周给我妈打一个电话说不到五分钟话,我就不耐烦了。

  人一生所有的目光盯住世界上那么一个两个人,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

  不要说男女关系了,就说父母这么爱孩子,也很恐怖。

  就像我的父母一样。

  我父母没啥文化,所以他们不喜欢看书书法拍照等等精神生活,不舍得钱,所以也不存在旅游打牌(我妈输一块钱就全身不舒服),更不高尚,不收钱不出力,做义工就完全不可能,不喜欢跳舞,协调能力差,没有仪式感,不会喜欢种花。唯一爱好就是爱孩子。孩子培养出来了,就等着孙子外孙,满腔的力气就是为儿女服务。

  没有儿女,他们的世界就消解了。

  这种思维模式,给子女的压力无形中相当巨大,但是他们不觉得,完全没那个意思,他们觉得那是本能。

  你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你无法不被情感绑架的过一世。

  幸亏我有一点好,我脾气大,他们一般不是很敢找我。

  既然不找我,我就当看不到的,逃避过去了。

  ...

  我父母那一辈是没有办法了,他们是农村的,60年代的人,认知里就没有“自我”这个东西。

  但正如周作人写的一篇文章,说,我们是把火炬递给我们的下一代人的,让他们去往前冲,照亮前路,他们抵达我们这一代人到达不了的高度,而我们隐入黑暗中。

  每一代人都要进步。

  你母亲的路,你在继承的基础上应该有发展,不然的话,人生还是那些破事,把孩子一生,天天挂在嘴里就是我老公我孩子我老公我孩子。

  一边我老公我孩子我老公我孩子,一边又觉得老公不够好,孩子也独立了,我怎么办,然后想着法子变着花样的各种找存在感,不开心,然后搞得他们也都怕了你。

  必须要摆脱这种依附思维,做一个实心人。

  一个人自己找不倒消遣余生的办法,找不到安身立命的理想\/任务,也没个真正意义上的爱好和追求,只寄托于他人的情感回馈,来度过生命,于自己来说来说,将永恒孤独,无法安放自我,于别人来说,是极大的情感负担。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