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探索星空(上)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2012 年 3 月,李富贵的修炼境界终于突破瓶颈,成功迈入元婴中期。此时,国际局势相对稳定,没有太多重大事件发生,人们正忙于从金融危机造成的创伤中恢复过来。

  随着修为进入元婴中期,李富贵的实力得到了显着提升。他发现自己现在能够运用乾坤戒收取直径达 35 公里的铁质小行星,这无疑增强了他的实力和信心。于是,经过深思熟虑,李富贵决定在 4 月份之后展开一场太阳系内的星际旅行,以更好地探索广袤无垠的太空世界。

  然而,由于高远远等同伴的修炼等级尚低,他们暂时无法适应太空环境并生存下来。这意味着这场旅行将成为李富贵独自面对的孤独旅程。尽管如此,他依然坚定地做好了准备,期待着在浩瀚宇宙中揭开更多神秘面纱。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自古以来留下来无数关于月球的传说。因此探索星空的第一步是先直接瞬移到了月球之上,现在的李富贵瞬移距离已经能超过了10万公里,地月之间平均距离是约38万公里,所以几次瞬移之后就站在了月球表面,总耗时只有零点几秒,要不是第二次瞬移前还花了点时间确认方位,用时会更短,可惜瞬移的速度虽然很快,不过功力消耗比较高,而且因为实力还比较低,瞬移的最大距离还有点短,并不适合长途星际旅行。

  我国古代常用的农历就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因古人称月球为“太阴”,故又称“太阴历”,简称“阴历”,因为对地球来说月球的潮汐力比太阳大得多,所以海水的涨潮落潮周期主要受月球影响,用阴历会更同步。而阳历则是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来制定的,所以一年四季节气变化用阳历会更同步。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可能形成于约45亿年前,直径约是地球的27.3%,体积约是地球的2.05%,密度约是地球的60%,质量约是地球的1.23%。有关月球的起源有几种假说,得到更多事实证据支持的说法是它形成于地球与火星般大小的天体——“忒伊亚”之间一次巨大撞击所产生的碎片,这一假设认为,太阳系演化早期,在太阳系空间曾形成大量的“星子”,先形成了一个相当于地球质量0.14倍的天体星子,星子通过互相碰撞、吸积而长合并形成一个原始地球。这两个天体在各自演化过程中,分别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构成的幔和壳。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相遇的机会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个小的天体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剧烈的碰撞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运动状态,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而且还使那个小的天体被撞击破裂,硅酸盐壳和幔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极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这些飞离地球的物质,主要由碰撞体的幔组成。受到巨大撞击的地球,绝大部分也是地幔和地壳物质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极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在撞击体破裂时与幔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飞离的气体所阻而减速,大约在4小时内被吸积到地球上。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控制,通过相互吸积而结合起来,形成几乎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一个环,在逐渐吸积形成一个部分熔融的大月球。这个模型清晰地解释了,月球的平均成分与地球的平均成分相比较,月球相对贫铁、贫挥发分,月球的密度比地球低。具有地球和月球“基因”对比特征的某些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如氧、铬、钛、铁、钨、硅等的同位素组成。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白天,月球表面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c;夜晚,其表面温度可降低到-183c。

  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球的公转周期均为27.32天,因此月球始终以同一面朝向着地球,在地球上永远都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太过神秘的现象,在宇宙中这是比较常见的天文现象,很多公转轨道离主星较近的卫星都有这种现象,用科受到巨大撞击的地球,绝大部分也是地幔和地壳物质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极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在撞击体破裂时与幔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飞离的气体所阻而减速,大约在4小时内被吸积到地球上。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控制,通过相互吸积而结合起来,形成几乎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一个环,在逐渐吸积形成一个部分熔融的大月球。这个模型清晰地解释了,月球的平均成分与地球的平均成分相比较,月球相对贫铁、贫挥发分,月球的密度比地球低。具有地球和月球“基因”对比特征的某些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如氧、铬、钛、铁、钨、硅等的同位素组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