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朱熹是怎么走上圣坛的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除了宋理宗之外,以后历朝历代都没有对朱熹再有过追封。朱熹之所以在后世影响那么大,宋理宗把他抬进孔庙,只是第一步,明太祖朱元璋则对朱熹地位的巩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元朝只有极少的科举,主要沿袭了宋制,也就没有必要多说了。到了明朝,朱元璋得了天下,要举行科考了,但是怎么看四书中的《孟子》不顺眼,因为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朱元璋刚刚立朝,正在加强中央集权,为了收回权力,他甚至连宰相制度都废除了。如果人家拿孟子的话攻击他,那不是授人口实。气得朱元璋骂道:“如此荒谬之言,哪里像臣子说的话?”、“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马上就命令将孟子逐出文庙,不得配享。并发狠地说,诸大臣“有谏者以不敬论,且命金吾射之”

  但是孟子自从被王安石捧上了圣坛,是得到了大众的认可的,可不是朱元璋说不行就不行的。第二年朱元璋看到反对自己此事的声音太大,无奈下了一道谕旨说:“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算是极不情愿地把孟子的牌位又给请了回去了。

  为了对抗孟子言论,朱元璋发现了朱熹的《四书集注》,对其中的三纲五常十分欣赏,毕竟朱熹说了“君为臣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而且也朱熹也姓朱,甚至朱元璋还差点认朱熹为先祖。

  朱元璋最终没有把《孟子》从“四书五经”中拿掉,只是下令将书中涉及到的令他不愉快的80多条全部删掉,让天下读书人读新版的《孟子》,这本书就是当时科举考试学习的《孟子节文》。

  关键来了,朱元璋一边阉割《孟子》,一边又下令以朱熹批注的《四书集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这也就逐渐开始了禁锢了后世思想的八股取士。至于后来的清朝,因为是少数民族入关,也认识到朱熹的言论方便统治,于是也延续了这个标准。

  这样一来就好理解了,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了高考的指挥棒,谁敢不认真学,谁敢不尊崇?潜移默化之下,三纲五常也就烙印在了百姓和士子的观念中了。于是朱熹在神坛上开始烁烁放光了。

  但是在宋朝沈继祖弹劾朱熹之时,朱熹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官员,并没有被神化。所以弹劾朱熹也不是多大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朱熹被弹劾了六大罪状和许多小罪,其中六条大罪是:“熹之不孝其亲,大罪一也。”、“熹之不敬于君,大罪二也。”、“熹之不忠于国,大罪三也。”、“玩侮朝廷,莫此为甚!此而可忍,孰不可忍?熹之大罪四也。”、“其言意何止怨望而已?熹之大罪五也。”、“其为害于风教大矣!熹之大罪六也”。

  至于其他的罪行,还有十几条,这里就就列举几条。其中就有“又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谓其能修身,可乎?冢妇不夫而自孕,诸子盗牛而宰杀,谓其能齐家,可乎?”、“发掘崇安弓手父母之坟以葬其母,而不恤其暴露,谓之恕以及人,可乎?”、“开门授徒,必引富室子弟,以责其束修之厚。四方馈赂,鼎来踵至,一岁之间,动以万计,谓之廉以律己,可乎?”

  无巧不成书,朱熹被赶出临安前的《落职罢宫祠谢表》也流存于后世。赵旋还认真的拜读过。朱熹在这篇谢表中写道:“有母而尝小人之食,可验恩衰;为臣而高不事之心,足明礼阙。以至私故人之财而纳其尼女,规学宫之地而改为僧坊。谅皆考覆以非诬,政使窜投而奚憾。”

  在谢表的最后,朱熹写道:“臣敢不深省昨非、细寻今是”。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