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税收。第2/2段
至于杨嗣昌心中盘算,那自是另一番风景,却也难掩其壮志凌云,欲借此东风,一展宏图。
杨嗣昌方去,户部尚书李汝华与度支司毕自严便紧随其后,并肩步入殿堂。
“陛下,此乃微臣精心编纂之大明赋税概览,请御览。”
言罢,一册奏章经由太监之手,稳稳置于龙案之上。
朱由校轻启奏章,未及数页,眉宇间已现凝重之色。
大明税制,乱象丛生,收入微薄,亟需整顿乾坤。
大明国库以太仓为主,皇室则依赖内帑。
太仓之收,源自农税,夏秋两季,起运留存,实则地税国税之别。
起运部分,滋养皇室、京官、军饷及赈灾等各项开支;留存则用于宗室、地方官员俸禄及教化赈济。
此外,商税繁杂,过税、住税、营业税、契税等,名目众多,然管理失序,尤其宗室折钞之弊,屡损税基,弘治、正德、嘉靖诸帝,皆曾以此赏赐藩王,更添乱象。
藩王私设抽分厂,拦阻百货,既损税源,又易滋生贪腐。
税务管理之混乱,致使朝廷对地方财政状况知之甚少,全局难窥。
至于盐税,更是溃败不堪,开中盐法变革后,盐引滥发,市场动荡。
面对此景,朱由校抚额长叹:“朕意将税务之责,自户部析出,另立衙门。”言毕,目光灼灼,望向二位重臣。
“二位卿家,可有人才,精通经济之道,堪当此任?”
李、毕二人面面相觑,心中暗惊:再拆户部,权责何存?
国库钱粮、税收大权,恐将尽失。然皇帝之意已决,二人只得顺应圣意,思索对策。
“户部掌黄册鱼鳞,统筹山川,不宜兼理税务。”
朱由校见二人迟疑,又补一语,强调税务之重,国家急需整顿。
辽东战事耗资巨大,国库空虚,整顿税务,刻不容缓。二人遂收敛思绪,推荐人才。
“臣举荐两淮盐法道按察使袁世振,此人曾疏理两淮盐政,创立纲盐法,四年间助边饷、纳太仓银四百余万两,实乃经济之才。”李汝华力荐老友。
“哦?纲盐法,详述之。”朱由校闻言,兴趣盎然。
李汝华遂娓娓道来:“纲盐法者,将盐商编入纲册,分十纲轮转,一纲行旧引,九纲行新引。
纲册有名者,专享盐业销售之权,朝廷唯收盐税,不再直接干预盐业经营。”
朱由校闻之,若有所思,此法颇似后世之承包制,袁世振此人,确有独到之处。遂拍板定案,决定重用袁世振,以整顿大明税务,重振国家财政。
此言听来,似有螨清沿袭明制之嫌。此策既为螨清所留,必有其生财之道,深谙其道也。
史载徽商,凭纲盐之法,后发先至,终与晋商并肩,共掌盐业之牛耳,此事无误。
朱由校眸光一闪,心绪愈加深沉,犹如暗夜之渊。
纲盐之策,更有一妙,犹如数猪于圈,一目了然,无有遗漏之虞。
盐权世袭,犹如肉中刺、眼中钉,令众商贾侧目而视,盖因盐业乃暴富之途也。
譬如晋商,八大豪门,利益纠葛,共谋盐业,皆因开中改制,携手并进。
若行纲盐,彼辈若再行私通建奴之事,恐难逃举报之厄。
一旦资金链断或恶行败露,即刻抄家换商,雷厉风行。
“闻李卿所言,袁世振似有理财之能,可召其入京,一试身手。”
朱由校闻李汝华赞誉袁世振,当即拍板,欲以之整顿大明税赋。
“臣遵旨。”李汝华躬身领命,心中暗自得意,小皇帝虽独断专行,然亦能纳谏如流。
二人离去后,朱由校指间轻敲奏章,心中盘算:毕自严节流,袁世振若真能开源,则大明财政有望矣。
起身行至沙盘前,凝视山西之地,红标醒目,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想那袁世振,定与两淮盐商有旧,击垮晋商易,善后却难。
政治可借官员之手,商业则需商贾之能,否则,盈利之舟或变沉舟也。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