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科技兴军。第1/2段
李汝华与毕自严离去未几,朱由校便重拾旧趣,沉浸于沙盘之戏。
沙盘之上,赫然陈列着利玛窦与李一藻联手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此图虽博人眼球,却难逃朱由校法眼之挑剔。
他凝视良久,终是摇头轻叹,言其仅具识途之用,缺地形之精,无异于纸上谈兵。
试想前世战场,地图非但标注国界,更需dEm影像加持,地形、水文、要地、道路,一应俱全,方为制胜之匙。
想当年李世民横扫安西,一则得异族向导之助,二则依仗玄奘法师之地图,方能所向披靡。
朱由校虽非文韬武略之全才,但前世遥感之学,令他胸中自有丘壑,尤对国内山川地貌了如指掌。
此刻,他心生壮志,誓为大明绘制全图,以开疆拓土之新篇。
正凝神之际,忽闻堂外轰鸣,朱由校手中沙盘微颤,华山之景竟似摇摇欲坠。
惊疑之下,他拍去手上细沙,疾步而出,询问缘由。
“何事喧哗?”只见朱孝贞气喘吁吁而至,禀报试炮失误,幸未伤人。
朱由校闻讯,好奇心起,决定亲临现场一探究竟。
行至试炮之地,但见工匠们正围着一门佛朗机炮忙碌,此炮竟是嘉靖遗物,锈迹斑斑,难怪炸膛。
朱由校对此等装备之落后,不禁苦笑摇头,心中暗自思量大明军备之改革大计。
随后,朱由校转而关注起新制火器。监工太监冯祝引领其至展示区,一一介绍新铳新炮。
只见鸟铳设计精巧,燧发装置先进,射速与射程均令人满意,唯烟雾稍大,未能及后世之水准。
然其速度之快,已足显工匠之匠心独运。
更令朱由校眼前一亮者,乃“拿破仑炮”之展示。
此炮非红衣大炮之重型,而是轻便灵活之纺锤形炮身,圆球炮弹威力不凡。
原是吕宋大铜炮之改良版,依皇帝之意匠心打造。
观此炮之威,朱由校不禁点头称赞,对工匠之创造力与执行力表示高度认可。
此番视察,不仅见证了火器研发之成果,更激发了朱由校对于大明军事现代化之憧憬。
他深知,唯有科技兴军,方能确保大明基业长青,屹立不倒。
炮之精妙,在于口径与壁管之平衡,薄则后膛易爆,厚则增重累运。
此炮重量虽仅六百斤,携炮车同行,内二寸而外五寸,炮弹轻盈三斤,堪称炮中袖珍之典范。
异于常炮之处,身之在于炮延伸,长达一米五,摒弃了虎蹲炮与洪武古炮为增口径而减身长的旧习,独树一帜。
“轰!”炮声震天,朱由校立于坑外,满意地望着坑壁镶嵌之铁弹,赞其射程非凡,至少逾里。
返至炮旁,轻拍炮身,满意之色溢于言表,遂赐千银以奖工匠,冯祝叩谢皇恩浩荡。
朱由校继而筹划:“样炮既成,列装之事须提上日程。”
他委冯祝以重任,不仅监督铸炮,更于石景山筹建火器局,拨银十万为资,誓要壮大火器之力。
“火器局乃朕练兵之基,务必严加监管。”
朱由校语重心长,许以重赏激励,亦不乏严词警告,若火器质劣,必严惩不贷。
冯祝领命,战战兢兢,深知皇恩虽重,责任更巨。
二人边走边议,朱由校再提标准化生产之要,强调分工合作,提升效率,力求速产掣电铳,装备精锐。
同时,严控成本与质量,不容丝毫懈怠。
另边厢,内阁一纸诏书,激起官场波澜。南直隶查税、淮北赈饥之任,令六科御史闻风色变。
皇恩浩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