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铲除。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请开盐禁疏》……”

  朱由校翻阅一巡盐御史之奏,心绪微澜。

  浙江盐商,闻禁令而囤货,哄抬盐价,致民生凋敝,物价飞涨。

  御史恳请开禁,以平盐价,安定民心。

  连阅数奏,仿佛大明盐库即将枯竭,危机四伏。

  然朱由校心知,盐商之囤,非无库存之虞,实乃借机渔利。

  他岂会轻信,盐商手中之盐,皆是朝生暮售之物?

  \"张问达,此公莫非性情大变乎?\"

  倏忽间,朱由校掌中显现一册精心挑选的奏章。

  \"盐政,乃国本所系,袁世振革新两淮盐法,盐税激增,成效斐然。臣斗胆提议,以两淮纲盐法为范,速推及四海。\"

  目睹东林铁杆张问达竟上疏力推此法,朱由校心中不禁泛起涟漪,顿觉事有蹊跷。

  昔日那等清流之辈,不正如俗语所云,\"君夹菜而彼转桌,君敬酒而彼辞杯,君饮水而彼阻道\"?

  今何忽现此等拥趸?

  \"无事殷勤,非奸即诈。\"

  朱由校眸光微敛,心中已对张问达之举有了定论。

  \"陛下,此乃袁侍郎之奏章。\"

  正当此时,刘时敏手捧奏章,悄无声息至御前,轻声细语间,已遣散殿内侍从。

  \"袁侍郎意欲私下将去年未销毁之盐引,高价售予盐商,以图私利。\"

  刘时敏密语相告,字字珠玑。

  \"哦?哦?\"

  朱由校初闻袁世振之名,几欲颔首,旋即警觉,\"私售旧引,其源何来?\"

  \"此皆各科提举司、转运司私印之物,形同官引,然银未入国库,乃衙门私下所为。\"

  刘时敏深知内情,娓娓道来。

  \"袁侍郎更借内务府商贾之力,欲从盐商身上再刮一层油水,名曰'利之所在,多者得之'。\"

  \"咦?\"

  朱由校闻言,满头疑惑,如坠云雾。

  原来,往昔朝廷滥发盐引,致盐场无盐可兑。

  此番盐政改革,意在以区域划分、世袭罔替之法,消解超发之弊。

  纲盐法十纲并列,一旧九新,谁人敢信朝廷真能兑现旧纲之诺?

  而袁世振此举,竟是欲借锦衣卫查贪之余威,再售私引于盐商,实乃\"上下其手,两头通吃\"之策,令人咋舌。

  ………………

  在这场精心策划的戏码中,朱由校化身为寻常百姓,悄然隐匿于二楼雅座,静观风云变幻。

  长芦盐运司,其下脉络广布,沧州、青州二分司如臂使指,长芦、小直沽二批验所严把盐道,二十四盐场星罗棋布,各设盐课司以督课税。

  年岁间,小引盐十八万八千余引,浩荡而出,北直隶与河南彰德、卫辉二府之民,皆仰其盐利。

  盐税之重,非但养军于宣府、大同、蓟州三镇,更泽及郊庙祭祀、内府膳食,乃至百官俸禄,年入太仓银十二万两,实为国库之要脉。

 &emssp;刘时敏深知内情,娓娓道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