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分配。第2/4段
此番户部官考,亟需英才二十以充栋梁。袁世振袖手言笑,对周应秋道:“原议士子分派顺天、天津,以固基业。”
周应秋面沉如水,不假辞色:“顺天四县,天津新扩七县,乡衙皆需官治,然京阙亦急。
吾与孙尚书已奏请圣上,望增士子入京,以补衙门之缺。”
顺天知府董应举闻之,挺身而出:“新政试行顺天,官考旨在保障实施,不可因小失大,误了国策。”
徐光启,工部尚书,笑容可掬:“新政固重,朝廷运转亦不可忽。鸟无翼不飞,官缺则政难通。”
他环视同僚,语重心长:“天下疲敝,当顾全大局,莫因一地之私,损全局之利。”
周应秋心中暗叹,却也是力不从心,遂伸一指:“五人,极限矣。”
徐光启胡须微颤,苦笑:“五人?帝陵、宫门、南海子,何处不需人?此等安排,实难周全。”
毕自言、黄克瓒等人亦纷纷表示人手不足,巡视、理政皆难以为继。
面对众议,周应秋无奈让步:“那便十人,再多实难筹措。”
他摆手作罢,戏言如孔乙己护盘:“多乎哉?不多也!”
此言一出,满堂皆笑,诸衙缺人之困,非朝夕可解。
此次官考,犹如甘霖普降,众人欢欣鼓舞,远胜往昔县吏之选。
国子监旧例,明指下县,无缘京阙,而今机遇当前,谁不跃跃欲试?
此番迥异,乃顺天、天津两地增补官吏之役。
严格而论,京城府衙亦隶属顺天辖下。
正当前廷为士子分派事宜争论不休之际,西苑之内,帝王正设宴款待阅卷之翰林学士,其乐融融。
大明卫所空饷之弊,人所共知;而光禄寺之弊,亦非等闲。
账上两千庖厨,实则不足七百,真乃“虚有其表”。
幸得皇恩浩荡,特赦之下,光禄寺一番整饬,终得千余实数。
宴上,朱由校高坐,手持馒头,佐以爱妃亲手烹制的酸辣土豆丝,反观下座翰林学士之烩三牲,不禁苦笑摇头。
非是佳肴不诱人,实乃光禄厨艺,令人望而生畏,唯赐宴大臣时,方显其用。
试想,若此等膳食致人非命,帝王恐将梦中亦笑。
宴毕,朱由校以巾拭面,随口问于刘时敏:“平日见你面若冰霜,今日何以如此欢颜?”
刘时敏机敏,答曰:“奴婢见陛下广开才路,心喜之至。”
朱由校手执茶盏,对恭维之词淡然处之,转而士子因分派乡官而心怀不满,怨言四起?”
刘时敏坦言确有此事,并道:“乡间百姓多未开化,士子们或有举人身份,却需屈就乡官、税官乃至县衙小吏,昔日贱籍之职,难免心生不甘。”
“朕已废六房贱籍,何来贱业之说?”
朱由校语气平和,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对于这些牢骚,他不过付之一笑,谓之:“安逸日久,人心易浮。昔年官位稀缺,进士方能高攀。今人闻鲤鱼跃龙门之事,皆生非分之想,忘却了脚踏实地。”
随即,他下令吏部:“着即行文各衙,除家有丧事外,凡抗命不遵、自命清高者,严惩不贷,功名剥夺!”
此令一出,意在整肃风气,杜绝骄奢之气蔓延。
刘时敏领命而去,心中明了,此令虽针对新选官吏,实则警示满朝文武。
自孝宗以降,文官势力渐盛,违抗皇命之事时有发生。
朱由校此举,意在重申皇权至上,恢复朝廷之威严。
…………
吏部之内,周应秋手执名册,逐一审视人名,神情专注。
蓦地,身侧忙碌于统计的孙如游侧目,轻声言道:“闻有士子被遣任乡长,心怀不满?”
“不满又如何?”
周应秋挑眉,手指轻叩桌上圣旨,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逆旨不遵,sp;试想,若此等膳食致人非命,帝王恐将梦中亦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