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分配。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孙如游闻言,恍若醍醐灌顶,喃喃自语:“恭顺之道,确为仕途之基。”

  随即,他话锋一转,引经据典:“昔日盛唐,科举繁盛,科目众多,诸如明法、明字,皆为一时之选。”

  言罢,目光含笑,试探性地望向周应秋。

  “此皆陛下复古之心,借古鉴今。”

  周应秋淡然一笑,挥手间尽显从容,“而今大明,陛下以律法、算术、行政三科为要,意在速求中兴,我等自当领会圣意,鼎力支持。”

  孙如游略一沉吟,忧虑道:“八股取士,二百载矣,骤变恐生波澜,民间非议四起。”

  “此乃庸人自扰。”周应秋不以为意,轻摇手中名册,“陛下并未废弃八股,士子若真有才学,何惧变革?再者,律法、算术,皆为治世之实学,非愚钝之辈所能掌握,士子们理应欣然接受。”

  “然则,自元顺以来,朱注四书五经为科举圭臬,理学深入人心,今忽以实用之学选才,士子中或有不服。”

  孙如游再次提出疑问。

  “不服者,不过自视甚高,未识时务耳。”

  周应秋轻笑,言辞间尽显自信,“士子多以慕经求义为荣,然官考所试,不过《算经》、《到任须知》、《大明律》等基础之学,皆是日常政务所需,学以致用,方为正道。”

  言及理学,周应秋抚须而谈:“陛下未废科举,未改经典,理学仍为显学,士子们无需忧虑。”

  孙如游闻言,豁然开朗,点头赞同:“周尚书所言极是。”

  一番对话间,学子分配之事尘埃落定。五百才俊,前百名荣耀入京,分列六部诸衙;其余则按科分配,各司其职,律法之士赴刑名,数算之才入税务,各有所归,各展所长。

  行政科一员,竟摇身变作乡间父母官,果果分配既定,又需觐见龙颜,再奏一章,待御笔亲批,而后昭告天下,榜上有名。

  二人携手,共携联名奏疏,步向西苑。未至目的地,却意外伴驾出城,踏青而去,春风得意马蹄疾。

  街市繁华,朱由校心中感慨:世间繁华,首推顺天府,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商铺琳琅,唯朝阳门东市独步天下。

  若论比肩者,唯应天府可谈,昔日大明双都,辉煌一时。

  昔日万国来朝,天威远播;山河壮丽,边疆安定。

  然时过境迁,大明自盛转衰,虽有宵小蠢蠢欲动,然亡国之忧尚远。

  朱由校观路上行人,面色红润,心中疑云:国势虽微,何以无亡国之兆?

  昔日装备简陋,犹能克敌制胜;税赋沉重,起义军亦难逃天网。

  朝廷权威,犹存昔日风采,地方不敢有二心。

  如此局势,若置于汉献、唐哀之手,必为翻身之良机。然朱由检何以至此?

  徐慧儿轻声唤皇后,朱由校沉浸于外物,未闻。徐婉儿轻拉其妹,不欲扰君心。

  半月相处,徐婉儿已洞悉皇上性情,时而灵动,时而呆愣。

  “皇庄已至。”

  刘时敏之声打断了这份宁静。

  朱由校收回目光,调侃徐婉儿:“看了一路,朕都羞红了脸。”

  徐婉儿惊醒,羞赧推之:“夫君取笑!”二人笑语间,尽显伉俪情深。

  下车之际,朱由校吟诵苏轼佳句:“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徐婉儿不甘示弱,续其后句,才女之风尽显。

  朱由校虽心中无奈,仍赞其才情。

  朱由校轻抚额际,心中暗忖,是否对那萝莉过于宠溺,以至于今日归途,恐又将惹得她泪眼婆娑。

  眼观皇上与皇后吟诗作对,情意绵绵,周应秋与孙如游交换一眼,默契地选择了置身事外。

  大明之风,非外界所传那般严苛礼教,反而在西洋异教与上帝观念的渗透下,思想渐趋开放。

  忆往昔,李贽这位七旬思想家,以王阳明心学为基,敢于挑战程朱理学之桎梏,力倡功利,尊女倡婚自由,更颠覆传统,赞秦皇为千古一帝,誉武后为“圣后言及理学,周应秋抚须而谈:“陛下未废科举,未改经典,理学仍为显学,士子们无需忧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