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货币!第4/4段
朱由校手持一书,环视四周,询问之声中带着几分考校之意。
众臣或应\"已读\",或言\"未及\",反应不一。
朱由校对此早有预料,此书深奥难解,能通其意者,大明之内,寥寥无几。
而上一位或能领悟其精髓者,恐非万历莫属,因他亲笔作序,以表推崇。
《大学衍义补》深究刑制律令,强调天讨公义,人法并重,慎刑恤狱。
然朱由校所重者,唯\"以民为本,以法为基\"八字箴言。
他心中所念,实乃书中那几句振聋发聩之言,欲借此良机,再启民智,巩固国本。
丘学士妙语连珠,道尽世间万物虽秉天地而生,却需人力雕琢,方能显其用;其形态万千,技艺深浅各异,价值亦随之起伏,乃至千金之贵,非巨匠匠心,岂能一蹴而就?
此言一出,虽深邃难懂,却引人深思。
朱由校轻抚书卷,缓缓而谈,将丘濬之智慧提炼为:“劳动,乃价值之源泉。”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众人面面相觑,似觉哲理深邃,难以言喻。
“袁侍郎,试想一亩良田,岁收几何?”朱由校目光如炬,直指核心。
“上田丰饶,可收两石;下田虽薄,亦有一石之获。”袁世振毕恭毕敬,据实以答。
“若无耕耘之苦,此田可自生五谷乎?”朱由校反问,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
“断无可能,荒田无收。”袁世振摇头,答得斩钉截铁。
“故而,田中所收,皆农夫汗水所化,价值由此而生。”
朱由校一语中的,继而又道:“农夫耕田,渔夫撒网,壮士负重,官吏理政,皆创价值于无形。”
“然则,此价值何以度量?”
朱由校再问,复又引丘濬之言:“日中集市,物换物缺,乃有钱币生;物币相当,无偏颇之虞,方能流通无阻。”
“朕以为,货币者,劳动价值之镜像,衡量万物之标尺也。”
朱由校总结道。
众人闻之,再度相视,心中暗自钦佩。
朱由校见时机成熟,遂以村中市场为例,深入浅出地剖析大明之“通货膨胀”困境:
“试想一村,年收千石,市场银钱百两。一人拥田五十亩,岁入颇丰,其创造价值几何?又当如何以银钱衡量之?”
\"百石之粮,沉甸甸的民生之基。\"
皇帝的话语如石击水,激起毕自严心中层层涟漪,他陷入了沉思。
\"试想,市场若以百两白银尽购此粮,则其价值瞬间攀升至百两之巅。\"
\"妙哉!\"
朱由校微微颔首,目光转向毕自严,询问道:\"倘若朕再掷百银于市,又将如何?\"
\"则其价值倍增,直抵二百两之巨。\"毕自严眸光闪烁,脱口而出,其声激昂。
霎时,毕自严恍然大悟,双眸圆睁,高声疾呼:\"臣已通透,豁然开朗!\"
他激动难抑,继续言道:\"货币,乃衡量劳动价值之尺,分寸之间,不可偏颇。\"
此时,袁世振亦心生感慨,叹道:\"南直隶物价高昂之谜,吾今终得解。原是货币之水,泛滥于市也。\"
言罢,二人不顾周遭,热烈讨论起来。
朱由校目睹此景,满意之色溢于言表,心中暗赞:\"儒家之智,非腐儒所能及。\"
谈及劳动价值论,其渊源深远,虽广言始自英国配第,然实则配第尚未降世。
反观大明,丘濬大学士,早在百年前已洞悉此理,其见地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儒家兼容并蓄,生命力之顽强,由此可见一斑。
明朝之时,价值论与实践并重之心学应运而生,此二者若得广泛传播,足以引领国运再续二百年辉煌。
至于儒家之光,于历史长河中最后一次璀璨绽放,非清末本土,而在异国倭国。
正德年间,王阳明以武功获封新建伯,承陆王心学之精髓,将其发扬光大。
其逝后,《传习录》东渡倭国,四百年后,其门生故旧如伊藤博文、木户孝允等,皆以心学为基,掀起倒幕风云,终至明治维新之壮举。
王阳明强调实践之理念,不仅启迪了心灵,更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