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发饷!第3/4段
\"首段烽火,奢崇明之乱起,四川巡抚命丧其手,重启陷落,成都告急,幸得朱燮元以布政使之身,力挽狂澜,守城有功。
随后,王三善与朱燮元携手,汇聚残兵新将,共两万余人,历经三载寒暑,方平定此乱。
然时值天启三年末,朝堂风云变幻,魏忠贤势力崛起,内忧外患交织。\"
\"东南改土归流之议,朝堂之上争论不休,王三善率军深入叛军腹地,大方盘桓四十余日,终因粮尽退兵,途中遭遇伏击,王建中、秦民屏等将领血洒疆场,王三善亦悲壮殒命,令人扼腕。\"
\"奢崇明与安邦彦合流,再掀波澜,自天启四年绵延至崇祯三年,然此等浩劫,终因三人之力而化解——王三善、朱燮元、秦良玉,以皇恩浩荡之五十万两白银,巧妙布局,二十万两即收买川渝土司精锐,展现了大明对土司力量的极致驾驭。\"
\"狼兵、土兵、蛮兵、夷兵,各宣慰司、安抚司之武勇,历年征战,广西、贵州、四川,皆赖其力。
尤其是广西瑶僮众多,土民稀少,征调全赖土兵;贵州则武备薄弱,水西之兵不可或缺;四川川中兵弱,征讨皆调土司。
朝廷对土司之利用,近乎‘空手套白狼’,粮饷自备,皆因羁縻之策,印信之下,号召力非凡。\"
\"今朝皇帝慷慨解囊,五十万银币随王三善、秦良玉南下,秦良玉募兵两万,朱燮元再出奇策,征兵土司,一令既出,川中沸腾。
土司为银饷而竞相献媚,石柱白杆兵之威名,秦良玉之英姿,令不轨之徒望而却步。
川渝黔桂,女性英豪辈出,秦良玉练兵重庆,巾帼不让须眉。\"
\"细品王三善奏章,朱由校恍然,此局之成,非偶然也。\"
归根结底,此乃金钱之症结。
白银,于东南之地犹如砒霜,毒害经济;然至西南之境,则化为瑰宝,稀缺难求。
江南水乡,近海而居,月港贸易昌盛,白银涌入,反致通货膨胀之困。
反观川渝黔桂,千年钱荒,犹如旱魃肆虐,未尝稍解。
自宋交子问世,钱荒稍有缓和,然纸币一旦失控,经济即陷深渊。
王三善,京中闻帝论银,心有所动,遂访久镇西南之布政使朱燮元。
据其所述,川渝之地,一两白银仅易铜钱四五百,铁钱七百,看似微薄,实则井盐一斤五文,粮一石四钱,物价低廉至极,钱贵物贱,京城购买力至此倍增,足见银荒之甚。
朱由校忆往昔,四川之地,屡为朝廷征兵,万历以降,土司亦领从戎。
览王三善奏章,奢安之乱之因,跃然纸上——生产滞后,劳力过剩,货币匮乏,市场难容,终致反叛。
此乃后世所谓“高失业率”之兆。
大明对北蒙互市,始于嘉靖;而南土司互市,则放任自流。
水西土司,轻易集众两万,应朝廷之召,虽终行悖逆,亦显南方土司势力之膨胀。
朱由校思忖,通货紧缩如高压锅蓄压,稍有触动即爆,王三善用银平乱,实为减压之举,未尝不可。
然念及辽东局势紧张,大明已力有不逮,再开缅甸或安南之战端,无异于添薪于火。
王三善之策,对土司宜抚不宜剿,朱由校深以为然,遂定计稳辽东,避两线作战之险。
“大明今朝,辽东已是重负,岂可再启战端?”
言罢,朱由校目视黄克瓒,语重心长,“王三善所为,正合朕意,东南土司之事,当以和为贵。”
语毕,合奏本,神色凝重,显见国事之重,不可等闲视之。
\"陛下圣明,洞若观火。\"王三善恭敬应和,双手作揖。
\"今四川精锐尽遣辽东,若东南再生波澜,恐川军亦难安其心,战意阑珊。\"
\"诚然。\"
朱由校轻叹,目光转向黄克瓒,语带急迫:\"朕命童仲揆引川军归蜀之令,可已至辽东?\"
\"陛下,微臣此番正是为此而来。\"
黄克瓒迅即回应,又呈上一本奏折,\"辽东经略熊廷弼急奏,局势突变,恳请暂缓川军回援。\"
\"突变何在?\"
朱由校闻言色变,语气中透出不容置疑的威严,\"莫非辽沈已失?\"
他昔日曾严惩御史,力挺熊廷弼,若此时辽沈有失,京城之势必陷被动。
\"皇上宽心,孙巡抚于辽东屯田,报称辽沈民心渐稳,暂无失土之忧。\&qu下,秦良玉募兵两万,朱燮元再出奇策,征兵土司,一令既出,川中沸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