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顺应时势!第3/4段
“速归家,告家人以谨慎为要。”低语间,危机四伏之感油然而生。
此时,人群中几位壮汉斜睨着议论纷纷的士绅,心中暗自盘算:“举报偷漏税,赏钱诱人,真假难辨,却也值得一试。”
董应举对身后风云变幻置若罔闻,此行目的昭然——为乡官撑腰,顺道惩戒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土豪劣绅,以顺天新政立威。
“袁世振方归,董应举又巡,朝廷动作频频。”
朱由校手执奏章,其上高谈士绅乃国本,应厚待而非苛责,转问刘时敏:“董知府何时离京?”
“回陛下,董知府巳时出城。”
刘时敏应答如流,朝中重臣行止皆需报备,以防皇上有召而不得见。
朱由校沉吟片刻,取出一枚虎符,目光深邃:“持此符,召虎贲卫前后两营及军法、武德两司都头以上将领入宫见朕。”
“遵旨。”
刘时敏领命而去,虽不解皇上突然之举,却不敢怠慢。
待刘时敏离去,朱由校把玩手中奏章,嘴角勾起一抹玩味:“世人若忘乎所以,便是自寻绳索。”
言官之事,今非昔比。
泰昌遗补之臣,多陷囹圄或劳改,余者皆精明避世,不轻言是非。
朱由校翻阅官吏名册,喃喃自语:“独立思考,未陷泥沼者,方为可用之才。”
大明言官,往昔风采何在?
年轻气盛,位卑言重,乃其本色。
朱元璋时,言官直言敢谏,非如今日之貌合神离。
究其根源,队伍不纯,蛀虫作祟。
今则清流渐显,或深藏不露,或真知灼见,乃大明之幸。
\"你此番仗义执言,却恐仕途仅限庶吉士之阶矣。\"
说罢,朱由校轻挥衣袖,将那奏本抛入尘封的废纸篓,目光随即落在案头的宣纸之上,心中盘算着都察院与六科的革新大计。
须臾之间,曹文诏携麾下将领,如风卷残云般步入殿堂,众人以曹、徐二将为首,纷纷以拳捶胸,齐声道:\"末将等叩见陛下!\"
\"众卿平身。\"
朱由校亦以拳自捶胸膛,以示回应,威严中不失亲和。
\"朕欲遣尔等率六千精兵,月余为期,巡行顺天府地界,一则历练兵马,二则扫荡潜藏之山寇盗匪,以安民心。\"
闻旨,曹文诏与徐允祯不暇思索,齐声应诺:\"末将领命,誓不辱使命!\"
继而,朱由校手按永乐宝剑,目光如炬,对众将晓以大义:\"其一,剿匪须剿抚兼施,血债血偿,绝不姑息;降者则罚以西山采煤五年,以示惩戒,此乃仁政与威严并存之道。\"
约法三章,简洁明了:杀人者,虽远必诛;伤人及盗,依法论处。
此法既公且严,彰显帝王之明察秋毫。
面对大明人口激增、失业严峻的现实,朱由校心忧如焚,却未至自残手足之地步,以图缓一时之急。
“其二”。言及军纪,朱由校声色俱厉:\"朕观尔等练兵半载有余,三令五申,务必令行禁止。
朕之军队,乃百姓之盾,非侵扰百姓之狼虎。
饷银皆源于民脂民膏,岂容尔等反噬其主?
设军法、武德二营以儆效尤,违者即便是朕之门生,亦难逃法网!\"
虎贲、豹韬,乃朕心血所系,为改革朝廷之基石。军令重于泰山,军纪严于青天。
若此等新军不遵此道,宁弃之辽东前线,以警后世。
军纪,乃军队之魂,失之则战力无存,甚或沦为暴行之师。
若京营巡视而掠民,朕颜面何存?
届时,朕宁赴煤山自缢,以谢天下,亦不愿见此辱国之行!
其三,依据新颁军赏令,剿匪功绩,首功为尊,斩敌一首,银赏二两;生擒一人,银赏倍之,并记一功于册。
累积六功,晋升一级;至十八功满,连升三级,荣耀加身。
尔等应知,朕非吝财之主,此番离京所耗,皆由朕内库承担,兵部之手,断不可触及尔等应得之赏。
凯旋之日,赏赐如数,分毫不差,朕言出必行。
然,朕须严正声明,若有杀良冒功之恶行,败露于朕耳,定当全队严惩,斩草除根,以儆效尤。
此乃连坐之法,军纪森严之又一保障。
朱由校皇帝,对此等行径,零容忍矣。《韩非子》有云:“明主执二柄以驭臣,刑德是也。”
赏罚严明,方显君威。
半载光阴,豢养虎贲,月耗万金,朕未尝吝惜。
&e时,言官直言敢谏,非如今日之貌合神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