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铁轨!第3/4段
与此同时,曹文诏率军偶经,接获董应举急讯,即刻派遣徐允祯率众精锐,直捣老丈所指匪巢,擒获疑似匪徒数十。
至于冤屈与否,非其将领所虑,乃刑部与锦衣卫之职责范畴。
况此等闲散之徒,经村民指认,即便非贼,亦难逃西山挖矿之命。
世人议论纷纷,董应举却淡然处之。
想当年,皇命锦衣卫押送闲散至西山、石景山,以工代罚,意已明矣。
银钱丰厚,岂有不愿之理?
夜色深沉,那被诬为强贼之徒,已入刑部铁牢。
锦衣卫指挥同知许显纯,亦得信一封,言及强贼落网,需锦衣卫介入查补。
阅信之余,许显纯眉头紧锁,心中暗忖:董知府此举,似有越俎代庖之嫌。
然不悦归不悦,探明真相方为上策。
“案情可有眉目?”
许显纯转向刚归的田尔耕问道。
田尔耕精神抖擞,禀报称所擒皆乡间闲散之辈,而董信中所提灭门惨案,确有其事,却因顺天府衙门人力不足,转交锦衣卫。
前任骆指挥亦曾探查,未果。
许显纯闻言,心生疑虑,莫非董应举欲将此无头案强加于无辜之人?
田尔耕续言,狱中有人怯懦告发,声称知晓多起命案,皆由一人领导。
人命关天,锦衣卫自当复审,遂将告发者带回审问。
许显纯点头认可,并嘱咐田尔耕严加保护,以防不测。
灭门之案,非同小可,必上达天庭。大明律法严谨,死刑须经三复奏,由皇帝亲批。
锦衣卫则负查补之责,确保无漏网之鱼。
董应举此举,无异于将烫手山芋抛至刑部,更欲拉锦衣卫下水。
许显纯犹豫不决,直至次日晨光熹微。
而此时,皇帝朱由校已闻讯震怒,质问刑部往昔查案之疏漏。
“刑部尚书之位悬而未决,案发至今,唯地方官府勉力追查,音讯全无,真乃‘泥牛入海’矣。”
“无能之辈!”
朱由校怒斥,随即冷言道:“此事你勿需插手,静观锦衣卫与刑部动向便是。”
言罢,他挥手示意魏忠贤退下。
“奴婢遵旨。”
魏忠贤躬身领命,身影渐远。
朱由校指尖轻敲桌面,沉吟不语,静待水落石出。
董应举正于顺天府树立威严,此时,东厂这把皇权之刃,行动则需慎之又慎,以免乱了分寸。
锦衣卫虽为特务之衙,却亦属国家机器,行事有章可循,可调遣之权,众衙门皆知。
而东厂,乃皇权之鹰犬,专司监察,贸然介入,恐有违“明察秋毫”之旨,更碍其厘定衙门权责之大计。
朱由校静观董应举之动向,心中又生一计:“新政成效,何以量之?何不设立一中央统计局,以数据为鉴?”
正当帝王筹谋之际,徐光启于石景山静候五日,忽闻董应举将“闲散之徒”错当“悍匪”押入刑部大牢之事。
他安抚来报者,令其勿再多问,随即陷入沉思。
“此风已起,暗流涌动。”
徐光启目光深邃,顺天新政,必触动某些人之奶酪。
昔日闲谈,何以迅速传遍朝野?显见背后有风。
然他深知,皇命难违,各衙门需各司其职,不得越雷池一步。
转念间,徐光启回归本职,审视起石景、西山二厂之账目。三月间,铁产百万余斤,煤产逾三百万斤,换算之,铁量庞大,煤亦丰饶。
朝廷得其二十分之一,虽料免,工费仍需自理。
算盘珠落,徐光启眉头紧锁。此局由皇资皇商共筑,内廷、工部、兵部合力,实为皇权与朝廷之共荣。
然观此账目,虽矿课增收,却似暗藏玄机,令人不得不深思。
然而,当大批工匠被征召至两厂,朝廷财政亦悄然承压,犹如细流汇成江河,不可小觑。
昔日大明,对工匠近乎“无为而治”,近乎白享其利,此等景象,实乃蒙元遗祸之深重。
追溯往昔,唐宋之时,虽对手工业者略有轻视,却也仅以“番匠”、“当行”之名录册管理,宽松以待。
及至蒙元,征服者的铁蹄下,工匠沦为匠户,编入匠籍,分隶官府、军队乃至王府,束缚重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