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铁轨!第4/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官局人匠、军匠之名,便是那时留下的烙印,世代承袭,婚姻亦受官府掣肘。

  朱元璋开国之初,此制沿袭未改,或曰汉唐旧制已忘,变革无据。

  试问朝野,谁能指点迷津?

  惜乎,朝堂之上,元儒遗风盛行,如“夏伯启剁指案”之类,皆是明证,科学管理之念,实属奢望。

  于是,大明承蒙元之弊,对工匠行业施以“一刀切”之策,悉数编入匠籍,隶属官府,世代服役,或轮班或住坐,国家机器之轮因此缓缓转动。

  然皇帝一旦废匠籍于京中,朝廷便失去了无偿劳力之源,两厂加工,即便是工、兵两部,亦需自掏腰包,此情此景,令人唏嘘。

  徐光启闻之,不禁搔首踟蹰。此事之复杂,非一言可蔽。

  于民而言,匠籍之废,无疑是善政;而于朝廷财政,开支激增,却成难题。

  权衡再三,徐光启终是决定面陈圣上,共商对策。

  言罢,徐光启放下账本,命仆役收拾行装,预备返京。

  趁此间隙,他漫步于石景厂内,目睹其新颖管理之道,心生赞叹。

  石景厂以分步骤生产为纲,一厂挖矿,二厂炼铁,三厂加工,三者各司其职,又紧密相连,皆出自圣上之手笔。

  至于工钱之制,更是别出心裁。

  重体力劳动,按劳取酬,公平公正;工匠之薪,则辅以“工级”制度,级别不同,基础薪资各异。

  更有绩效工钱,依据劳动量发放,激励人心。

  此策一出,石景厂上下,干劲十足,生产效率倍增。

  望着往来工匠,徐光启感慨万分。

  皇帝之慷慨,不仅在于解除匠籍之束缚,更在于以实利回馈工匠之辛劳。

  如此举措,实乃明智之举,亦是国家昌盛之兆。

  这些人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已溢于言表,无以复加。

  蓦地,徐光启目睹一队工匠,推着满载铁条的车辆,鱼贯而入这座工厂之门,宛如铁龙蜿蜒。

  他不由自主地驻足于一车之前,轻抚铁条,仿佛触摸着未来的脉络。

  “诸位此举,意欲何为?”

  他温声询问,却引来对方一阵愕然。

  那壮汉抬头,只见一布衣老者,目光如炬,凝视自己,乌纱微露,更添几分威严。

  壮汉虽感诧异,仍恭敬答道:“吾等正欲铺设铁轨。”

  “铁轨?此为何物?”

  徐光启眉宇轻蹙,满腹疑惑。

  “此乃陛下之奇思妙想,非凡之物。”

  正欲深究,郭真如幽灵般悄然而至,笑语盈盈:“徐大人,且随我来,一睹为快。”

  言罢,以手相邀,姿态谦和。

  徐光启心念一动,随其而去,暗自思量:如此珍稀铁料,化作铁轨,岂非暴殄天物?

  穿越山林,跋涉良久,终至目的地。眼前景象,令徐光启瞠目结舌。

  “瞧这,徐大人未曾得见吧?”郭真指着矿车,在铁轨上悠然前行,满脸自豪。

  此等成就,虽源自圣意,却也是他心血之结晶,自然引以为傲。

  “有此铁轨,石景厂矿石运输,犹如神助。”

  “原来如此,铁轨之用,竟在此!”

  徐光启恍然大悟,点头赞许。

  矿石运输,昔日繁重,今朝借轨道之力,化繁为简,循环往复,虽耗铁巨量,却效益显着。

  “此皆陛下智慧之果,造价虽昂,却极大提升了运输效率,人力亦得解放。”

  郭真补充道,见徐光启若有所思,又言:“目前,此轨车系统尚处试运行阶段,仅限于石景山至炼铁厂间。未来,西山亦将铺设,以广其利。”

  “增产增效,实乃幸事。”

  徐光启点头赞同,旋即话锋一转:“然则,如此贵重之铁轨,置于户外,岂无被盗之忧?”

  “盗?何人敢为?”

  郭真闻言,不禁哂笑:“铁轨昼夜皆有重兵守护,且盗取者,将严惩不贷,发配西山,服役三年。”

  言毕,一片沉寂,徐光启心中暗自赞叹,此等周全之策,实乃国家之福也。

  闻听郭真之言,徐光启额间悄然勾勒数道墨色纹路,宛如思绪之河泛起波澜。

  莫非,此乃皇恩浩荡中暗藏的惩戒之道?

  定矣,定是那龙椅之上的天子,以工代罚之趣已入佳境,乐此不疲。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