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立威。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此乃步步紧逼,试探士绅底线之举。

  至于不服者,遣往辽东“教化”,实则流放之刑也。

  韩爌确信,皇帝之剑已悬,唯待落下之时。

  思毕,韩爌命人抄录御批,存档并速送顺天府董应举。

  “吾未涉此议,作为内阁辅臣,当谨言慎行。”

  奏章回归顺天府,董应举见御批,眼神闪烁。

  原以为此议难获全力支持,乃至仅得微末之助,毕竟大明皇室与佛道渊源深厚。

  然皇帝竟全力以赴,直击要害。

  “速传本官奏章于巡检司赵主事,遍访京城庙宇道观。”

  董应举起身,将奏章交予师爷。

  “遵命!”

  师爷应声而去,一切准备就绪,只待圣裁归来,即行执行。

  京南崇福寺,古刹名扬,数百载香火鼎盛。大明与佛,渊源颇深,开国太祖朱元璋亦曾出家为僧。

  然此刻,庙宇却遭顺天府衙役重重包围。

  达清大和尚,作为此间方丈,文韬武略,气度非凡,面对此景,亦难掩心中波澜。

  然而今日,佛教重返宫廷之梦已如烟云散。

  恰在此际,达清大和尚情绪失控,痛心疾首:“此非劫掠,实乃明目张胆之剥夺!”

  他紧握颈间念珠,力透绳断,那串龙眼菩提,本是达观高僧遗物,平日珍视若命,此刻却无暇顾及。

  他怒指离去的顺天府官差背影,捶胸悲叹,竟至晕厥,手中文书随之落地。

  众僧急赴搀扶,唯寺监达源和尚,目光落在遗落的文书上,心生绝望。

  他原对官府尚存一丝幻想,见此情景,心如死水。

  及至阅罢文书上顺天府知府的朱批,更觉心如刀绞,痛彻心扉。

  “此乃掠夺,明目张胆!”

  他强忍怒火,未敢出言不逊,京师之地,僧众耳目众多,恐遭举报,累及自身。

  究其根源,皆因崇福寺名下七万亩良田,一朝之间被顺天府削至五千,且限时交割。

  此非割肉之痛,实乃剜心之刑,令众僧寒心彻骨。

  顺天府田亩新政,寺庙道观分级而治,田亩限额自万至千递减,崇福寺之境遇,可见一斑。

  世人莫道皇恩浩荡,留有余地,实则此等标准,对佛道而言,无异于生死存亡之劫。

  崇福寺之富,非外人所能尽知。

  历代恩赐与民田挂靠,加之信徒自发开垦,田产浩瀚。

  而今,六万亩之巨,一朝失去,所余三千,何以维系?

  世人常言和尚富足,殊不知少林寺之例,自古有之。

  隋文帝赐田百顷,北宋时少室山四周皆为其所有,僧众万千,佃农不计其数。

  大明开国,朱元璋免税之策,更使寺庙田亩扩张无度。

  及至朱允炆、朱棣时,和尚地主化趋势明显,姚广孝辅佐朱棣,背后亦藏利益纠葛。

  顺天府此次清丈,初时波澜不惊,勋贵多顺从,然至佛道二门,则风云突变,京城内外议论纷纷。

  然其能否掀起波澜,尚待观瞻。

  \"赤足者无畏靴履之累,彼辈恰是靴中之士。

  恰似崇福寺内群情激愤,怒火燎原,京北慈云观的道士们亦是怒发冲冠,犹如群狮咆哮。

  顺天府之行径,实乃欺人太甚,一纸轻薄的公文,便掠走了他们世代耕耘的田畴。

  莫非不知,此皆道门中人汗水浇灌之果?

  ‘荒谬绝伦!’

  一白发苍苍的老道,面若赤霞,声如洪钟,犹如雄狮震怒,直指顺天府。

  ‘尔等新政,自诩仁义,何以行此巧取额自万至千递减,崇福寺之境遇,可见一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