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立威。第3/4段
天理何在?
国体安存?’
‘十日为限,否则,莫怪吾等粗野之人,扰了这方净土,让你等凡夫俗子,见识何为无形之刃。’
面对道士的愤怒,顺天府巡检司之人却视若无睹,公文一掷,冷言以对。
‘更闻宫中欲遣僧道赴辽东,布道宣教,望尔等识时务,勿谓言之不预。’
言罢,公人拂袖而去,不屑与道士多费唇舌,京城庙宇众多,事务繁忙。
衙役撤离,留下一众道士,怒火中烧,犹如烈焰中的‘清静之魂’。‘
吾观田产,皆历代道士血汗所积,今遭一纸公文剥夺,世间公理何在,王法安存?’
‘此等倒行逆施之徒,祸乱苍生,天理难容,公道何存?’
赵柳城随声附和,誓言天道轮回,报应不爽。
然,顺天府董知府对此诅咒充耳不闻,佛道中人,在皇权之下,脆弱如风中残烛,无反抗之力。
历史镜鉴,三武灭佛,僧尼百万,亦未能掀起波澜。
正当顺天府忙于清丈寺庙田产之际,礼部尚书孙如游造访。
‘董知府,可曾信教?’一语惊人。
董知府抬头,面露疑惑。‘孙尚书此言何意?莫非消遣下官?’
‘若不信教,清丈之时,可曾遗漏了什么?’
孙如游轻笑,递上文书,‘回回教?确是下官疏忽之处。’
董知府恍然大悟,起身行礼。
‘多谢孙尚书提醒,下官即刻处理。’
顺天府衙前,此刻人潮涌动,熙熙攘攘,不分贵贱,皆汇聚于此,共睹邓士亮推官与董应举知府断案之威。
邓士亮端坐堂上,如泰山压顶,气势非凡;董应举则隐于其后,运筹帷幄。
“饷银充盈,贪念不灭,竟敢以权谋私,侵吞民田,今日我必代天行道,严惩不贷!”
邓士亮声如洪钟,惊堂木一拍,震得满堂皆惊。
“锦衣卫何在?将此等蛀虫押赴菜市口,斩立决!”
令下如山倒,锦衣卫迅疾而动,将贪赃枉法之徒绳之以法。
此番雷霆手段,实乃皇恩浩荡,特赐之权。那衙役因一己私欲,将道观寺庙之田私赠赵大户,终难逃法网。
董应举知府深谙新政精髓,未雨绸缪,早有锦衣卫暗中监视,令贪腐无所遁形。
“带下一批!”
话音未落,一群和尚被衙役推搡而入,衣衫褴褛,袈裟难掩其惶恐之色。
“朝廷明令,寺庙需如实上报田亩,尔等何以敢欺上瞒下,私藏公产?”
邓士亮言辞犀利,直指要害。
巡检司公文已至柏林寺,犹敢抗命不遵,实属目无王法。
广汇大师领众跪拜,乞求饶命,然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柏林寺和尚贪得无厌,隐瞒田亩,终引火烧身。
此等行径,实乃佛门败类,玷污清修之地。
邓士亮对和尚道士,无丝毫怜悯,盖因大明僧侣之中,不乏兼并土地、欺压百姓之徒,污浊之气,弥漫其间。
然世间仍有高僧大德,清心寡欲,不可一概而论。
此番审案,不仅彰显了大明律法之威严,更警示世人:无论贵贱,皆应守法奉公,否则必遭严惩。
相较于那些真佛门弟子,世间充斥着更多被尘嚣蒙蔽心性的伪僧侣。
更令人咋舌的是,据邓士亮所探知的秘辛,这批僧侣竟涉足高利贷之业,实乃佛门之耻,四大皆空之下,竟行此鬼魅之径。
于是,柏林寺不幸成为顺天府新政立威的靶心。
“念尔佛门渊源,教化之功,本官姑且饶尔一命。”
但严惩不贷,“发配至辽东府恍然大悟,起身行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