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开业。第3/4段
历经时辰磨砺,刘正阳终得今日之总账。
“兑换银币十二万枚,存银高达七十五万两。”
冯祝闻之,虽料有捧场之嫌,仍不禁咋舌。
“此乃聚财之佳径也。”
望着账册上累累数字,冯祝心中暗喜,转而又忆及胞弟冯才之狼狈,嘴角不禁泛起一抹幸灾乐祸的笑意。
此批银币,皆将送入宝泉局,化为流通之货币。
赵晗主事于局中忙碌,而宫中监督之太监亦不得闲。
冯祝笑罢,旋即收敛神色,深知此行重任——细察南北商贾分布之脉络。
“存银之人,可已分类明晰?”
“已毕,账簿在此。”刘正阳应声,急将令册奉上。
“善,速将总账复刻一份,呈送内务府。”
冯祝下令,语气坚定。
“遵命!”
轻展一张洁白宣纸,于案上缓缓铺陈,朱由校悠然示意刘时敏研墨,心中已悄然勾勒起如何将晋商庞大商网悄然纳入掌中的宏图大略。
首要之务,自是锦衣卫的密探如影随形,悄无声息地渗透其内。
唯有步步为营,逼近那“范进都斗”等青史留名之核心人物,方能洞悉其商业机密,如探囊取物。
再者,晋商之商路,亦需巧妙借势,化为己用。
大明经济之策,犹如春日薄冰,稍有不慎便足以令人踉跄;而蒙古之经济政策,则近乎于无,自互市开启,察哈尔等部已渐趋驯服。
然历史之果,终被螨清窃取,令人扼腕。
此外,朝堂风云亦不可小觑。晋商背后,实则盘根错节,政治势力错综复杂。
张四维,这位张居正之后的内阁首辅,其立场摇摆,更添变数。
追溯至隆庆年间,高拱与王崇古联手,促成俺答封王与互市之壮举,边关大同因此得以安宁。
而王崇古,正是张四维之舅,家族富甲一方,藏书论车,尽显晋商之辉煌。
“韩辅,亦是山西才俊乎?”
朱由校提笔凝思,忽而转向刘时敏询问。
“蒲州人士。”
刘时敏应声而答,职业素养尽显无遗。
“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四维,籍贯何处?”
朱由校记忆略显模糊,再度发问。刘时敏面露难色,正欲差人查询,堂中骆思恭却已脱口而出:“张四维,亦是山西蒲州人氏。”
此言一出,朱由校惊觉,晋商之网,竟已悄然织至身边。
“范家购粮天津,北运建奴之事,卿可详述?”
朱由校手指轻敲桌面,目光如炬,直视骆思恭。
\"禀皇上,此事尚未确凿,然据范进财供述,漕粮购于天津卫无疑。\"
\"朕忆往昔,漕运之舵,曾握于李三才之手,其何年因故卸任?\"
\"回禀陛下,乃万历四十二年之事。\"
刘时敏虽惑于皇上思绪之跳跃,仍恭谨以对,一丝不苟。
\"李成梁辞世于何年?\"
\"万历四十三年。\"
\"建奴叛乱,又始于何时?\"
\"万历四十六年。\"言毕,朱由校手中之笔猛然击案,墨花飞溅,衣衫尽染,然他浑然未觉。
刹那间,朱由校思绪如电,豁然开朗,喃喃自语:\"原来如此,一切昭然若揭。\"
他仿佛穿透了历史的迷雾,窥见了晋党与东林合纵连横的隐秘。
昔日朝堂上显赫一时的晋党,至天启、崇祯年间竟销声匿迹,原是此中缘由。
万历四十二年之前,南地东林幕后之手,借李三才之便,暗渡漕粮至天津,再由晋商转售辽东,资敌建奴。
李三才一旦失势,此道受阻,晋商之利大减,辽东亦随之风云变幻。
李成梁之逝,更如巨石投湖,辽东局势波谲云诡。
党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