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土地。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随后,竟是一片沉寂,再无波澜。

  朝鲜,昔日之藩篱,今朝却似陌路之子。

  朝堂之上,君臣心照不宣:昔日援手救急,今朝望其能挡烽火,以解大明燃眉之急。

  其存亡,谁之子嗣乎?

  大明今朝,自顾不暇,内忧外患交织,难以分身顾及远邦。

  而朝堂焦点,皆汇聚于毕自严一人之身,新政之舟,亟待扬帆。

  新政之航,需吏部、户部、度支司三舵共掌。

  毕自严,经济之奇才,拟以经济变法为舵,先治内而强外,期以吏治清明为变法之基。

  吏治之整肃,非独反腐倡廉之小技,乃关乎人才之掘、任贤使能、监督考核之大道。

  非空言可成,非奏章可改,必赖于实干之精神,方能焕然一新。

  毕自严遂决意,重走张居正、王国光之旧路,然此路非坦途,必先经程序之洗礼。

  于是,内阁首辅毕自严上书请开内议,事遂定矣。

  天启元年,五月廿一,戊午吉日,宜聚亲会友,出行纳财,而忌哀悼营造。

  六部九卿与内阁双璧毕自严、韩爌,齐聚西苑,共谋国是。

  韩爌久别圣颜,再见天子,心绪难平,感念皇恩之疏薄。

  朝堂之上,新故交替,旧臣零落。

  “六册记账之法,源自古籍,乃张江陵变法之遗泽,卿与周爱卿共研之果,今当为百官释疑。”朱由校轻置案牍,询于毕自严。

  毕自严起身,拱手应命,然帝言“议事,无需拘礼”,遂复坐。

  帝惜才心切,恐累及其膝,实乃大明财务之柱石也。

  “忆往昔,张居正以考成法驭六账,清库藏,安社稷。在下才疏学浅,唯愿步其后尘,施行此法。”

  言毕,毕自严娓娓道来六册记账之奥秘,满座皆倾听之。

  内阁执掌《外册》,洞悉国帑与地方财政之脉络。

  户部则以《总账》为纲,总揽天下之财。

  布政使及各级官员,手执《鱼鳞册》与《内册》,细察本省钱粮之流转与征收,犹如掌舵者洞悉江河流向。

  度支司更添《度支册》与《堪合册》,钱粮出入,凭证明晰,犹如织锦般经纬交织,无懈可击。

  毕自严,于崇祯朝承天启之弊,力挽狂澜,使朝廷财政重现生机,其能力之卓绝,可见一斑。

  其遗着《度支奏议》,不仅为清代财政之基石,更成为雍正帝治国理政之要典,其影响力深远,可见一斑。

  言毕,周应秋手持《账目考成条例》,娓娓道来考成法之精髓,众臣皆侧耳倾听。

  巡抚与财政衙门,需将钱粮之流动,一一记录在册,呈送度支司与户部,以备核查。堪合册与凭证,内容详尽,时间、经办人等皆需注明,犹如蛛丝马迹,无所遁形。

  核查之后,吏部考功司依据结果,选贤任能,剔除贪腐,清廉之风拂面而来。若账目不符,吏部必将严惩不贷,以示警戒。

  “诸卿以为此法如何?”朱由校环视众臣,问道。

  一时之间,堂内静谧无声,众人皆知,此乃张居正变法之遗风再现,心有戚戚焉。

  内阁辅臣韩爌率先发难:“此法记账,是否过于繁琐?”

  他深知,此法虽能防贪,却亦耗人力。

  户部侍郎董应举则针锋相对:“繁琐乃防贪之要,每笔钱粮皆需双重乃至多重记录,有借有贷,有出有入,方能确保国库充盈,不落入私囊。”

  韩爌又虑及推行之难,毕自严则笑言:“度支司已聘精于此道之账房先生,地方效仿,并无大碍。”

  工部尚书徐光启则提出质疑:“若官吏念皇恩之疏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