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放开漕运第2/3段
\"哈哈,我大明真乃忠臣满朝!\"
朱由校反讽之言,令御书房内众人皆跪,刘时敏更是愕然,抬头望向龙颜,欲劝又止:\"皇爷息怒。\"
\"河道漕运之监何在?可曾返京?\"
\"回皇爷,神庙未遣河道监。\"
朱由校闻言,无语凝噎,心中暗骂万历昏庸,财路不明,偏行偏锋。
\"赵于逵。\"
\"臣在。\"
赵于逵应声而起,不解皇帝之意。
\"卿乃军户出身,可知商道?\"
\"陛下,臣非商贾之才。\"
赵于逵摇头如拨浪鼓,心中暗道:此问何其荒唐!
\"卿且平身。\"
朱由校挥手示意,语含深意:\"漕运之困,非衙门之法可解,当以商略治之。\"
\"彼等以公谋私,令漕军为商贾鞍前马后,何也?乃因商贾觉,借朝廷之力北运,成本低廉。\"
\"古语云,疏胜于堵。既漕军已涉商途,何不顺势而为?\"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赵于逵更是急道:\"陛下,若许商货,恐京城粮草难继!\"
朱由校淡然一笑,挥手安抚:\"增其运力,广开商路,许民间参与。\"
\"稍后,朕赐卿条陈,依此上奏,改漕运之弊。\"
\"至于李三才等人,卿亦上奏,朕自派人彻查。\"
赵于逵闻言,感激涕零,跪地谢恩:\"臣誓不负陛下厚望!\"
大明朝向来不乏英才俊杰,赵于逵便是其中翘楚,史上记载,他鞠躬尽瘁,竟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今得圣上朱由校之密令,赵公之锋芒直指李三才、王佐、王纪三人,其弹劾奏章晨曦初照时分已跃然通政司案头,副本流转内阁深处。
“匹夫之勇!”
韩爌览罢奏章,只觉天旋地转,心中暗忖:世事如秤,轻重自知,而此三人于漕运之弊,一旦揭露,其重何止千钧?
抬眼望向正埋首于票拟公务的毕自严,韩爌心中盘算,欲匿此奏,然瞥见一旁侍立的内侍,终究未敢轻举妄动,汗湿衣襟。
终是提笔一挥,八字真言跃然纸上:“依例驳回,责令自辩。”
随后,不动声色地将奏章混于堆积如山的案牍之中。
近日来,内阁弹劾之声不绝于耳,韩爌心知肚明,此等手法或可蒙混过关。
然一日将尽,未见司礼监用印之回文,韩爌心中隐隐不安,未雨绸缪,急返府邸。
“王佐可曾离京?速召其来见!”
&e激涕零,跪地谢恩:\"臣誓不负陛下厚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