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在创新中前行(13)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说着何家杏站起身来,用手势做左右,高低,远近的几个简单的动作。说“大家猜猜,这是咱们课本中,你们都非常熟悉的一首古诗....没有等到她的话音落下,大家就喊起来:《题西林壁》

  何家杏笑着说到:大家真聪明,你们猜对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是在他被贬官之后,迁任途中游庐山的收官之作,因为是以他自身的切身体会,发自他内心的感受,而成为了富含哲理的千古名句。

  (二)诗歌是充满魅力的文化精灵。它根植于心灵,灵魂永固,因诗人视觉敏锐、体会独特,情真意切,将文字深化、凝练为精神,所以魅力无穷;同一内容,不同时期,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群,即使同样的人群都会有不同的体悟。举例来说:竹子原本就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诗人们却能够将爱,恨,情,愁赋予其身。有很多人赞扬竹子“劲节心虚品绝殊”,也有人恨之入骨,抒发出了“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仇恨之情,更有诗人表达了“斑竹一枝千滴泪”的情思。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三)诗歌是生命的精神支柱。因诗人经历、体验、环境、境界各不相同,所表达的内容也是气象万千,或指点迷津,或讴歌美好,或讥讽某种现象.......都能够给人以极大地精神支撑。诗歌几千年传承不衰,不仅充满哲理,还有风骨气韵,更有灵魂在其间。例如:苏轼在《定风波》中“归来,也无风雨也无晴。”达观的风骨气韵跃然纸上。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放气概,令人肃然起敬。诸如此类等等很多。因此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总之,诗歌文化不仅根深蒂固,源于心灵,有活力;还妙语连珠,紧密连接地气,有魅力:更充满哲理,气象万千,有极强的生命力。

  其次、是谈谈我对诗歌文化精神传承的点滴体会。下面举例说明

  我大概在三四年级的时候,读到四句话让我终身受益-------“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寒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相信每个人听到它,读到它,都会心有所动。因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老少皆宜。

  最初它教给我的是一种坚强精神。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总会想起这四句话。后来读到<松树的精神>听到<泰山顶上一棵松>爬华山,游黄山,登泰山对青松都似乎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受。以前一直不知这通俗易懂的诗歌出于何处?这次在备课时,才查到其来头还不小。原来最早出自南北朝时期,高僧慧光和尚写的佛家颂词中,后来,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引用,据说在北京故宫的瓷器上也刻有这个诗文.

  这首诗出自慧光大师的《圣言善语》第九章 。全文如下:

  “克已修道 ——

  因果分明定不差,古今种豆岂生麻。 善恶如无罪福报,圣贤岂肯信服它。

  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他。有朝一日冰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

  恶是犁头善是泥,善人常被恶人欺。 铁打犁头年年换,未见田中换烂泥。”

  其中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是讲因果报应,确实不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第二,是讲只有经历风雨,经受风寒,才能够成才。其中展现的是一种坚强不屈的气节;第三,蕴含着以柔克刚的善恶各有报的哲理。

  人们都说我想得开,其实我是有一种知足常乐的乐观心态,这也和一首我喜欢的诗有关————苏轼在《定风波》中“归来,也无风雨也无晴。”达观的风骨气韵跃然纸上。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放气概,令人肃然起敬。诸如此类等等很多。因此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